先知传教
“先知”一词通常来说是指能预言未来的人。在原始宗教中,先知往往说的是那些受神的启示而传达神的旨意的人,他们介于神与人之间,兼有巫师、贤者与诗人的身份。
印度原始宗教中的先知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十几世纪到佛教形成之前。这些先知的行迹大抵难以考察、他们的教义与诗文,由后人编成一部宗教文献与诗歌作品的总汇,称为《吠陀》。《梨俱吠陀》是《吠陀》中的主要著作,收诗一千零二十八首,反映了先知诗人的创世观点与自然,宗教、人生观点。 《奥义书》是《吠陀》中最后一部分,突出提出了作为宇宙本源的“梵”与作为个人灵魂的“我”的问题,主张世界万物是超言绝象的“梵”的产物,以“梵我如一”为最高人生目标。约于公元前六世纪,在反对婆罗门教的斗争中,从诸沙门团体中产生了一批先知人物,开始了他们的创教传教活动。他们主要分为六大流派,佛教称之为“六师处道”。其中有一派叫“耆那教”,创始人为尼乾子·若提子,他原名筏驮摩那,耆那教尊之为“大雄”传说他出生于吠舍厘王族家庭,成年后结婚生子,二十八岁双亲俱亡,三十岁出家做沙门,专修苦行。有一段记载描绘了他经历的苦行磨炼:“四个多月来,无数种生物爬满他的周身,使他痛苦难忍。一年零一个月他没有脱下他的长袍。而后来这位贵人又脱下长袍,赤身**,他摒弃世俗,成为毫无牵挂的智者。尔后,他进入冥思境界,他双眼凝视距他一人之远的一块方地。许多人聚集在他周围,看着他感到无比震惊;他们摇撼他并向呼喊。他知道 (并弃绝)女人也混杂在人群之中,但他要反省而找到一条自己的路:再绝不能去过那种世俗的生活。他认识到自己要离弃所有的俗人(无论他或她是谁)。他不断地探寻,却不给出解答;他踏上了正确的道路”。十二年后终而在一棵婆罗树下悟道。此后三十年内,他的足迹遍及摩揭陀、鸯伽、弥湿罗等地,到处传教,创建耆那教团,七十二岁去世。这位先知认为世界的本原由“命”与“非命”构成。命的本质是一种绝对精神,有“受物质束缚的命”和“不受物质束缚的命”两种形态。后者是命的本原状态,它无限清净与圆满,处在不生不灭的永恒妙乐之中。“受物质束缚的命”,即是在三界中轮回不已的个体灵魂,普遍存在于人、动物、植物乃至一切自然物中。命必须从被束缚的形态中挣脱出来,回归其清净、圆满的本原状态,才能解脱。非命是世界的物质性本原,它除了物质本身外,还包括物质存在的条件、时间、空间等。有一种称为“业”的“非命”非常细微,当命由于贪欲等原因,做出不符合耆那教道德规范的思想言行时,业就会包缠到潜藏于人体内的命中,犹如雨水通过漏房流到人的身上,所以称为“漏”。业一旦包缠在命上,就会依据业报轮回法则,使命在三界中轮回流转,这种作用称为“缚”。为了超脱轮回,首要是防止业漏到命上,这就需要把命保护起来,与业隔绝,称之为“遮”。遮的方法就是严格按耆那教的戒律生活规范行事。特别要禁止杀生。杀生所造罪孽最大,所得罪报也是大。但要获得真正解脱,必须设法消灭已经束缚命的业,这叫做“灭”。灭的方法是修苦行、作禅定等,苦行愈烈,解脱越彻底。
还有一个先知人物叫末伽黎·拘舍罗,相传他是个奴隶的儿子,出生在牛舍中。一说他所领导的沙门团体原是耆那教的一个分支,后因坏戒被斥出。他主张世界万有由12种基本元素构成,即灵魂、地、水、火、风、空、得、失、苦、乐、生、死。这些元素的组合完全是机械的、偶然的;但一旦组合成功,即按照自己的法则运行。因此,他传教的基本要义是一切都是命定的,个人意志无能为力,无所谓自作他作,无所谓努力解脱,无所谓祭祀及轮回,也无所谓行善与作恶,只要经过八百四十万大劫,无论智愚善恶,所有的人统统得到解脱。就好比站在高山上地线球,待到线尽,球自然停止。他认定冥冥中已定的命运是不可抗拒的,因而热心于对命运及未来的占卜。
在这里,我们想着重介绍一下基督教的前身——犹太教中的先知传教活动。
“先知”一词在希伯来语中也含有预言家的意思,但它在一般情况下是指一个讲说者或告知者,不论他所言说的内容是否预言未来。这些先知们往往成群结队地到各地去,在音乐伴奏下游说。于是,“先知”被视为很不体面的人。先知道常都出身于贫民阶级,为豪门巨族所憎恶,把他们当作是鼓动群众造反的演说家与犯上作乱者。许多记载表明,犹太教中的先知实际上是一批宗教徒、传教士、政治家、革命者、反对派,贫民的代言人,法典的编辑家,诗歌的创作者。
犹太先知产生于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基督救诞生之前。他们的主要活动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为公元前八至七世纪。代表性人物有阿摩司、何西阿、以赛亚、弥迦、西番雅、那鸿、耶利米等,第二阶段为巴比伦俘囚流放后的时期。代表人物有以西结、哈该、撒迦利亚和第二以赛亚等。第三阶段被称为后期的先知,时间约于公元前四世纪至一世纪。这一阶段的先知成就不高,影响不大,主要人物有俄巴底亚、玛拉基、约珥等。先知的创教与传教,对基督教的形成起着重大的思想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