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吧 关注:3,482贴子:8,402

诗与神的对话:外国文学与宗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内容简介
  本书概括了世界三大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全面介绍了它们的基本教义,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各民族文学活动和宗教的相互影响,文学与宗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重点分析了外国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宗教性、外国文学中的宗教内容和宗教文学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不同特征。


IP属地:浙江1楼2013-04-07 19:49回复
    导 言
      法国十九世纪的伟大作家雨果曾经说过,没有艺术,人类生活便会黯然失色。如果我们活在一个没有文学的世界里,那就象大自然失去了五彩缤纷的颜色。正是在文学所提供的那个神奇世界里,我们才看见生活的绚丽斑烂,万千气象。一个人的经历不管多么复杂曲折,但毕竟是有限的,他更多的是通过文学去了解大千世界,去体验人类的各种情感,去拓宽自己的经验领域,从而使自身的精神生活增添了光彩。文学与每个人的关系如此密切,使得人们不仅阅读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学,而且更想知道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学。各民族和各国的文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学通过自己特有的形式,引导人们跨入了解、欣赏、享有人类文化财富的大门。
      当然,世界文学对我们的重要性还远不止这些。例如,当我们在阅读欣赏一部小说时,最初可能是被那曲折迷离、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了,被人物的悲欢离合的情感激动了,被情趣盎然、机智幽默的语言摄住了,甚至是被那深邃有力的思想折服了……这些思想感情在人们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此意义上,文学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阅读一部文学作品的确是一次精神享受。但是,一些更细心的读者掩卷之后,不会仅仅满足于作品所展示的千姿百态的景观,满足于自己的情感有了恰当的表现形式,他们往往会发问,这部作品窨向我们说明了什么?人间为何存在着那许多悲剧?命运为什么那样神秘?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提出类似的问题,他们企求从文学这一智慧之鸟的口中探询人生的奥秘。然而,智慧之鸟似乎总是缄默不语。每当我们反复追问时,只能朦胧地感到,文学用那彩色的双翅,引领我们超越,尘世进入一个美妙的自由境界。这一境界却又是那么恍惚而神秘,隐隐约约,忽明忽灭地透露出人生的真谛。可是,这一真谛却仿佛是不可言说、不可企及的。我们不禁要进一步茫然发问:人是什么?人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
      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这一发问实际上已经把我们带到一个具有宗教性质的课题面前。宗教文化的一个根本物征,就是体现在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寻上。可见,文学与宗教作为人类的两大文化现象,在其深处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显然,弄清楚这一点,是理解和分析外国文学与宗教这个题目的前提。
      为了更清楚、更方便地说明问题,我们先来讲一下什么是宗教。
      宗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甚至有人把它看成是异端邪说。但在实际上,宗教倾向深深根植于每个人的本能需要与情感渴求。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经常感到自己无根无据,茫然失措,情无所钟,魂无所系。而当我们想从文学中寻求精神慰籍时,或者更深一层,去寻求人生的终极价值时,特别是当我们对那至高无上的理想境界表现出强烈的渴望时,事实上就显露出我们的宗教情怀。宗教情怀作为精神生活的一个层面,凡人皆有。
      我们知道,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他还需要精神生活。情感要求,求知欲望,这是我们精神生命的主要功能,然而最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有求知欲,而且知道得越多就越觉得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去探求、去了解呢?这一精神现象作为人的某种本性,便显示出神秘的性质,也就是说,每次情感满足、每次知识获得,都激起更进一步的对未知世界的要求。这“进一步”的要求和行为,就是对前此活动的一种“超越”。超越的永无止境,就是神秘。因此,神秘是在既定知识体系的把握之外、永远不可及的东西。
      但是,这个“东西”既不是人的精神,也不是确定的物体。它甚至在人的语言表述之外,因为可以表述的东西其实也就是已经知道了的东西。为了给“神秘”这个东西赋予一个超出一切局限的、终极的词,人们想出了“上帝”或“神”、因此,“神秘”就是“上帝”或“神”的替换词,或者反过来讲,我们用“上帝”或“神”来象征性地表示和确认“神秘”本身的性质和功能。
    I


    IP属地:浙江2楼2013-04-07 19:51
    回复
      三大宗教
        究竟先有文学还是先有宗教,这个问题要根据如何看待文学和宗教而定。如果说文学活动不能离开文字的话,那么从考古发掘来看,早在有文字记载之前人类就有了各种可称之为宗教的活动,比如祈褥、崇拜等等。不过,这种看法是从我们今天的文学概念出发的,也就是认为文学活动至少应该有作品存在,即用文字写出来专门让人阅读所赏的。可是,我们根据什么说某种用文字写成的东西是“文学作品”呢?比如,文学史上所说的古希腊史诗 《伊利亚特》、《奥德赛》,从作品成形来看远远早于希腊基督教的出现,但这两部史诗在那时的功能是否和我们今天所认为的文学作品的功能一样呢?这是难以肯定的。
        同样,就宗教来看,我们今天所说的是各种世界性的、固定教义和仪式的宗教。就文字典籍记载来讲,这种意义上的宗教的形成又比古老的史诗要晚得多。一般说来,在“文学作品”之前就有的宗教现象,我们称之为“原始宗教”,与原始宗教有关的文学,我们将在评介神话的时候再谈。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宗教,所谓“世界性”宗教,是相对那些始终属于部落或民族或某一国家的宗教而言的。这种世界性宗教使人与人的关系中第一次产生了一种超越种族、语言、政治诸种特定关联的共同信仰,在这种宗教中,人们不分籍贯和语言,不分地域和国籍,按共同信仰集结在一起或者认同某种中心价值。尽管相对共同的宗教信仰中也有不同的派别,教会之间甚至有矛盾冲突,但就信仰的一致、地域的广泛、教徒的众多、社会的作用、对文化的影响等等来看,这种世界性宗教主要有三大宗教,即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在具体评介外国文学与宗教这个题目时,我们讲的就是上述三大宗教,这里先对它们作些简述。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3-04-07 19:57
      回复
        基督教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派别林立,相互纷争,但主要分成三大教派,即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这三大教派缘于基督教史上两次大分裂。公元一——二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形成后,因东西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语言上的不同,自然形成以罗马为中心的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两大教会。公元392年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后,两教会政治上的分歧日趋明显,由于双方矛盾激化,最终于1054年发生了基督教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自此希腊地区的教会称为东方正教,简称东正教,意为正统的教会。罗马教称为罗马公教,意为全世界的教会,汉译为天主教。基督教第二次大分裂始于十六世纪。由于西欧资产阶级的兴起,力图摆脱罗马天主教会封建势力控制的要求十分强烈,先后在德国、瑞士、英国爆发的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了一批脱离罗马教会的新型教会,学术界称之为基督新教。
          天主教除遵奉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教规外,还尊马利亚为天主之母,称 “圣母”,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增设了“炼狱”。其《圣经》以圣哲罗姆的《通俗拉丁文译本》为法定本,承认七卷 《次经》的经典地位,教皇是解释《圣经》的绝对权威;天主教有一整套严格的教阶制度,神职人员和修士、修女一律不准结婚。不反对圣像崇拜;崇拜仪式有一定的程式,非常复杂、繁琐,节目有三大瞻札、八大节目。中世纪时,天主教在西欧各国中占统治地位。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后,其地位受到冲击,又转而致力在拉丁美洲及亚非各国传教,收到成效。信徒人数之多居世界各宗教及教派之首。
          东正教在教义教规方面与天主教大致相同,也使用七十三卷本《圣经》,它接受基督教史上七次大公会议的决议为“圣传”,主要信条是《尼西亚信经》。在“圣事”方面,强调用浸水礼施洗;一般信徒与神职人员可同领圣餐。主教以上神职人员实行独身制;强调圣像崇拜。东正教实行多中心的牧首制,依附于当地的世俗政权。中世纪时直接受拜占庭帝国的控制并成为其国教。十六世纪末,莫斯科都主教脱离君士坦丁堡牧首而自主,成为使用古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会,沙皇俄国将其定为国教。十八世纪后,东欧一些国家的正教会陆续宣布行政自主,可使用地方语言,各地正教会的牧首互不隶属,只承认君士坦丁堡牧首是有权召集牧首会议的首席牧首。
          基督新教强调《圣经》为信仰的最高权威,使用六十六卷本《圣经》,不承认无希伯来原文的七卷《次经》为经典;不承认没有《圣经》根据的天主教传统教义,如马利亚为天主之线、炼狱说等;强调“因信称义”,信徒凭借信仰句以直接与上帝交通,而无需神职人员作中介;主张简化宗教札仪,只重视洗礼与圣餐两项圣事,圣餐为饼酒同领,洗礼有浸水礼和注水礼两种;节日有圣诞节和复活节;没有教阶制度;反对独身制,神职人员一律可以结婚;不赞成圣像崇拜,强调社会服务;主张教会体制多样化,因地制宜,有主教制、长老制、公理制、牧师制等。


        IP属地:浙江7楼2013-04-07 19:58
        回复
          佛陀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漫游、布道,足迹遍及中印度恒河流域各地,上至国王、后妃、贵族、豪商,下至奴隶乞丐、妓女,不分种姓等级,均得以参加僧团组织,信众都尊称他为佛陀。佛陀传教历时四十五年,八十岁岁去世。从关于他的传说中,大体可以看到早期佛教僧侣的传教生涯。
            佛教的全部学说,是围绕人生何以存在,痛苦何以解脱这一主题展开的。它的基本教义,集中表现在“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中。
            一、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它的基本观点是“因缘论”,被认为是佛教教义的精髓或核心,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采用的独特方法。所谓“因缘”,就是把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看作是一种相依、相缘的关系,世上一切事物是依各种关系而相互依存、互为因果,这些关系犹如层层法网,每一事物都处在法网之中,没有绝对独存的事物。这一因缘论,最初是为了解答众生的生死问题;其后进而扩展到观察、对待一切事物的基本法则。
            “十二因缘”是把上述因缘论分成十二个彼此互为条件的因果环节,对有情生命的生死业报轮回的原因、过程、以及如何才能解脱等,作出系统的说明。这十二个环节为: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根、名色、识、行、无明。这十二个环节构成生命不断循环的序列,环环相扣,互为因果,生死轮回。佛教认为只有悟出三世因果法则,正业净因,才能免受它的支配,从而摆脱生死达到涅盘境界。
            二、四谛。“四谛”是佛教备派共认的基础教义,相传佛陀悟道的核心即为四谛,它阐述了佛教对人的生死痛苦与解脱安乐的看法和途径。谛,含有“实在”或“真理”之义,它包括苦、集、灭、道这四谛。
            苦谛:即认为人生原是一大“苦聚”,全无幸福可言,这是佛教教义的首要出发点。人生苦多,有肉体的,有精神的,有外因造成的。因为现实世界原是无常、无我的,与人们的心理要求难相一致,故苦不可免。苦谛旨在阐明苦恼是社会人生的真相。
            集谛:佛教谓“集”有聚合义,其意为由于自心的“无明”,执著于无穷的爱欲,故产生妄行,带来千般烦恼,现在的苦果是过去的误惑所生,未来的苦果是现在的误惑所生;苦果循环相续,此起彼伏,苦无尽头。集谛旨在说明引起“苦”的根由。
            灭谛:灭谛就是要人们熄灭由贪欲引起的种种烦恼,从凡身解脱出来,进入寂静清凉的涅盘境界。在佛教中,“灭”含有“解脱”之义。灭谛说明了信佛者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IP属地:浙江9楼2013-04-07 20:00
          回复
            道谛:怎样才能免除生死轮回,达到精神解脱,道谛指出了通向涅盘境界的道路与途径。被总结为“八正道”。
              三、八正道:
              正见:指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四谛”等佛教教义。
              正思:指远离邪妄贪欲,保持对佛教教义的正确思维。
              正语:指修口业,不虚言,不妄语等。
              正业:指不偷盗、不奸淫等,保持高尚善良的身业。
              正命:指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生活。
              正勤:指按正确的方法,勤修涅盘之道法。
              正念:指远离颠倒妄想,明记佛教真理。
              正定:指身心专于一境,消除一切杂念,以修习“四谛”之理。
              “八正道”又可以归纳提挈为纲领,那便是“三学”。
              “三学”指学佛者应修持的戒、定、慧,这是对全部佛学要义的概括。
              戒:要求出家佛教徒严守戒。法主要为清净身、口、意“三业”,也就是修积功德。定:即禅定,即心住一境,禁止一切妄念,使心身轻安,以深入思虑所修习的佛法。慧:即通过正见,正思,正精进,以此起到断惑解脱的慧心作用,求得实践修行的成果。原始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注重实践,其重心在于道德伦理修行,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
              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好释迦牟尼死后一百年左右,早期佛教发生分裂。形成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别。上座部严格持守戒律、致力于修习禅定,注重内心修持;大众部则注重博学多闻,致力于弘传教法,强调接引众生。公元一世纪,由于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理解上发生分歧,又分化出大乘、小乘两派。“乘”为“运载”之意。“大乘”自称可以普渡众生,相比这下,“小乘”则只能自我解脱。其实,小乘佛教的主张更接近早期佛教的传统,如人认为释迦牟尼是教祖,他的伟大人格是累世修行的结果。在教义上主张“我空法有”,强调修习三学和八正道,出家修行,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大乘佛教则对原有教义有所修正和发展,对释迦牟尼无限神化。
            中间一段乱码,发不出来:(
              佛教的经典是 《双藏经》。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佛教经书,由经(佛经)、律(戒律)、论(对经文的解释)三部分组成,故又被称为《三藏》。


            IP属地:浙江10楼2013-04-07 20:01
            回复
                世界宗教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与外国文学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尤其是宗教经典,如基督教的《圣经》,佛教的《大藏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其本身就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灿明珠、是人类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许多人都把宗教经典,当作文学作品来阅读与欣赏。甚至一些世界著名作家,对 《圣经》,《古兰经》精堪的艺术性赞叹不绝。为什么宗教文化与世界文学存有这种共性关系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宗教经典往往体现了文学的诸种基本特征:
                我们知道,文学是人为经验与情感的一种艺术化的观照式样。而宗教的经典,与文学名著一样,同样是人类追求真理的情感与渴望的一种形式。“信仰”这一精神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导源于思考,不是导源于理性的求知,而是出于摆脱人类苦境的价值情感上的要求。宗教在其自身的想象世界中,表现了人类的深度情感。当你打开《圣经》,犹太人的亡国之恨与复国之火,引起了我们灵魂深处的共鸣;基督耶稣恪守信念,殉道献身的悲剧精神,激发了我们的崇高情感,而许多章节中描述的对苦难世界的绝望、忍受与对理想境界的渴望,寄托了我们内心的情怀。宗教经典拨响了我们深层情感的神秘之弦,因而如同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非凡的魅力。
                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虚构性。一部作品中深刻的洞见和丰富的情感,是作家内心真实与思索的结晶,但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对话、场景,绝大部分是经由作家虚构出来的。阿·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没有虚构,就不能进行写作”,高尔基也指出:作家在创作中借助于虚构“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不足的和还没有发生的事”。文艺家之所以离不开虚构,不仅是谋篇布局、塑造人物需要,更主要的是为了从根本上创造一种新的艺术世界。这就决定了文艺家在创作中要充分发挥虚构的才能。罗丹所言:“我的灵魂向往着无边的真理,向往着自由的也许是虚幻的王国”,这无疑道出了艺术的显著特征。在古代与中世纪,人们曾经一直把宗教经典当作是神的语言,是不可违背的神喻。根据现代的研究成果表明,宗教经典中的大量内容如同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悲剧作品一样,是人类虚构与想象力的产物。比如《旧约》,乃是一部史诗,民间传说,宗教神话与赞美诗的汇编,因而甚至可以说它就是犹太人原初时期的文学。《旧约》中的传说,神话与史诗虽然反映了当时自然、社会与历史的状态,洋溢着鲜明的生活气息,但它们里面掺杂着很多诗人丰富的想象与神秘的幻想。


              IP属地:浙江14楼2013-04-07 20:03
              回复
                创世的神话
                  创世神话是宗教文化中带有根本性的内容。几乎每一原始宗教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在印度的前宗教中,《吠陀》这部最古老的文献记载着该民族的创世神话。这一神话认为,创世活动是由一个叫布尔夏的原人通过献祭和肢解来实现的。布尔夏有千头、千眼和千足,是一个难以形容的巨人。当诸神把布尔夏当作总祭品祭祀时,从祭品上滴下来的油脂凝结起来,形成空中的生物、野畜和家畜。当诸神把布尔夏肢解时,他的口是婆罗门,两臂做王族,腿变成吠舍,脚上生出首陀罗来。而空界从他脐中出来,天界由他头化成,地界生自他的脚,由此构成了世界。《吠陀》神话诗歌中,通过一个原人的肢解与献身解释了世界与人类的起源。基督被认为。世界与人类是由上帝创造的,而伊斯兰教则把安拉当作世界与人类的创始者。关于创世的神活,通过幻想的形式,解释了世界与人类的创生过程。其中表述得最完整的,是基督教的创世神话,它由一组故事组成。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3-04-07 20:04
                回复
                  上帝创世
                    据《旧约全书》记载,起初,上帝创造了天地。地空虚混沌,渊面黑暗,到处是水,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看到光好,于是就把光和暗分开了。他把光称做昼,把暗称做夜。这是头一天的事。第二天,上帝说要有空气,于是就造出了空气。他将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水留在地上,另一部分水,在空气之上,以云和雨的形态留在天上。第三天,上帝把天下的水汇集在一起,于是就露出了旱地。上帝把旱地叫做地,把汇集的水叫做海。上帝又叫地上生长青草,生长各种蔬菜果木。第四天,上帝在天空中造了两个光体,大一点的白昼发光,叫太阳,小一点的夜里发光,叫月亮。这样,太阳和月亮就把昼和夜区别开来了,并且能够定节气,定日月和年岁。上帝在天上又造了众星。第五天,上帝说,水里要滋生有生命的物,地上要有鸟飞翔。于是就有了鱼和鸟。上帝赐福给这些动物,说:你们要多多繁殖,使水中有更多的鱼类,天空中处处有鸟飞。第六天,上帝又造出了在地上活动的各类牲畜、野兽、昆虫等等,上帝又照着自己形体长相用地上的尘土造了人,让人来治理地,管理生长在地上的一切。到天地万物都造齐了,第七天上帝就歇息了。上帝赐福给第七天,把它定为万世的圣日。


                  IP属地:浙江18楼2013-04-07 20:04
                  回复
                    偷食禁果
                      上帝在东方的伊甸建造了一座花园,称为伊甸园。上帝把他造的人亚当安置在园里,伊甸园里生长着好多的树,树长得赏心悦目,结的果子香甜可口。园子中央长着一棵生命树和一棵辨别善恶的树。
                      上帝让亚当看管园子。吩咐亚当可以随意吃各种树上的果子,只是不准动辨别善恶之树上的果子,说是吃了那树上的果子必定死亡。上帝知道他一个人独居不好,于是就把各种走兽飞禽引到园中。然而亚当仍然很孤独,因为他没有伴侣。
                      于是上帝就在亚当沉睡的时候,从亚当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作为亚当的妻子。当时亚当和他的妻子赤身**,但不感到羞耻。
                      在上帝所造的动物中最狡猾的是蛇。有一次蛇问那女人,为什么上帝不许他们吃那辨别善恶之树上的果子。那女人回答说:“吃了那果子我们会死的。”那蛇说:“你们根本不会死,上帝是怕你们吃了那果子,你们眼睛就明亮了,就会跟上帝一样能辨识善恶。”那女人仔细看了看那辨别善恶之树,那树上长的果子美妙得很,便只信了蛇的话,便摘了一颗禁果吃了,又劝她丈夫也吃了一颗。吃了禁果后,他们二人的眼睛果然明亮了,这才发现自己赤身露体,便折了无花果树的叶子,编织裙子遮盖身体。
                      有一回上帝在伊甸园里行走,亚当和妻子听见上帝的脚步声便躲藏在树丛中。上帝问亚当:你在哪里?”亚当回答说:“我听见你的声音,就躲起来了,我很害怕,因为我赤着身子。”上帝问道:“谁说你赤身露体呢?是不是你吃了我禁止你吃的果子?”亚当说是妻子让他吃的。而那女人则对上帝说,是蛇引诱她吃了禁果。上帝对蛇极为恼火,罚它永远在地上爬行,终身吃土,与人为敌。上帝对那女人说,从此以后你要备受分娩的痛苦,受丈夫的管辖。上帝又对亚当说,由于你听妻子的话、吃了禁果,要遭受土地折磨。地里要长出荆棘和蒺藜,你要以田里谷物和蔬菜为食,你只有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于尘土!亚当给他的妻子起名叫夏娃,因为她要成为地上众生之母。上帝用兽皮给这对夫妻做了衣服,让他们遮体,因为怕他们再摘生命之树的果子吃了而永生不死,便把他俩撵出了伊甸园耕种土地。上帝又安排长翅膀的天使手持发出火焰的剑,把守通向伊甸园的通路。


                    IP属地:浙江19楼2013-04-07 20:04
                    回复
                      兄弟为仇
                        亚当和夏娃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该隐,小儿子叫亚伯。该隐种地,亚伯牧羊。有一天该隐拿地里产的东西作为供品献给耶和华 (即上帝),而亚伯拿羊群中头生的羔羊和羊油献给他。耶和华高兴地接受了亚伯的供品,而看不中该隐的供物。
                        该隐为此十分恼火,耶和华问该隐为什么恼怒?又对该隐说:如果你行好事,你的供物就一定会被接受的;如果你干坏事,罪孽就会伏在你的门口,它将诱惑你,你要克制自己。
                        该隐并没有听进耶和华的话。出于嫉妒,他把亚伯杀了。上帝看到该隐杀了自己的弟弟,就对该隐说:“你弟弟亚伯在哪里?”该隐推说不知道,耶和华听了勃然大怒,说:“你干了什么事呀?你弟弟的血的声音从地下向人哭诉。你该受祖咒,你必须在地上漂泊流浪。”该隐说:“我被你撵走,到处流浪,遇上我的人会杀我的。”耶和华说:“凡杀你的必遭报七倍。”他给该隐做了个记号,免得人遇见该院时杀他。
                        于是该隐就离开耶和华,开始过被放逐的生活。居住在伊甸园以东一个叫挪得的地方,娶了妻子,生了个儿子,取名以诺。以诺也有了后代,他的重孙叫拉麦。拉麦娶了两个妻子,一个叫亚在,一个叫洗拉。亚在生了个儿子叫雅八。后来雅八成了一切牧人和游牧人的始祖。洗拉生的儿子犹八,是一切以吹拉弹唱为生的人的始祖。洗拉还生了个儿子,名叫图八该隐,他是个做我铜铁活的手艺人。


                      IP属地:浙江20楼2013-04-07 20:04
                      回复
                        洪水浩劫
                          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代代相传,越来越多,遍及整个大地。但人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糊口,因此心里充满了怨恨与恶念。人们无休止地打仗、争斗、互相残杀、互相掠夺。人世间充满了暴力和罪恶。在这罪孽深重、道德败坏的世界上,谁也不倾听造物主的训诫了。
                          耶和华后悔在地上造了人,对于人所犯下的罪孽心里十分忧伤。他决定将所造的人和一切动物从地上统统消灭,结束这个罪恶的人世。但在罪孽的人之中,上帝看中了挪亚。挪亚是亚当的后代玛士撒拉的孙子。上帝认为他是一个完善的人。挪亚的三个儿子闪,含和雅费也都没有误入歧途。上帝决定让他们几个人活下去。挪亚按照上帝的旨意,和他的三个儿子一起造了一只方舟,方舟上有三层舱,一个窗,一个门。
                          上帝看到方舟造好了,就告知挪亚说,地上要洪水成灾,淹没世上的人和动物。上帝决定只留下挪亚同他的妻子,挪亚的三个儿子和他们的妻子,以及禽兽、昆虫中一公一母。挪亚叫他的一家人都搬入方舟,还把各种动物一公一母也赶进方舟里。
                          七天后,暴雨如注,一直下了四十个昼夜。洪水淹没了整个大地,连最高的山都淹没了。凡地上的一切生灵都淹死了,只留下方舟所载着的挪亚一家和动物活着。
                          上帝惦记着挪亚和方舟里的动物,于是就叫雨停了,又叫风吹地,水势渐落。但水落得很慢,雨停了一百五十大,还看不到一块陆地。第七个月,方舟在亚拉腊山上停泊。到第十个月上,水面上才露出了山顶。挪亚又等了四十七天,放飞出一只鸽子,傍晚时分鸽子衔着一个橄榄枝飞回来了,这意味着大地某个地方露出了旱地。
                          挪亚和他一家人走出方舟,把动物也都放了出来。挪业筑了一座祭坛,向上帝耶和华供献祭品,以感谢他赐生之恩。耶和华决定今后不再用洪水惩罚人类,他在天上挂出了七色彩虹,作为和地上的一切生命永世和好的标志。
                          洪水过去后,挪亚又重新干起了农活,他耕种土地,饲养牲畜,裁培葡萄园,还学会了酿酒。挪亚又活了三百五十岁,死去时九百五十岁。挪亚的三个儿子的后裔形成了人类的三大支系,居住在世界各地。
                          基督教关于创世的神,以幻想的形式表述了世界万物与人类的起源,尤其是人类罪与堕落的思想,寓意极为深刻,成为西方思想史与文学史中的一个核心话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作家的文艺创作。


                        IP属地:浙江21楼2013-04-07 20:07
                        回复
                          寻找的神话
                            神话的永久魅力,往往是通过那些神话英雄不断地寻找生命的意义而产生的。在较高层次的神话中,都包含着人类追寻生在奥秘的故事。当俄底斯寻找归途时,美狄亚帮助伊阿宗寻找金羊毛时,耶稣寻找上帝的王国时,他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探索生命的意义。在此过程中,他们突破了自身的局限,使自我的寻找活动变为人类永恒的母题。
                            中世纪末斯以来,流传得最为广泛的一个寻找神话,是关于圣杯的故事。传说这一圣杯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用过的杯子。亚历马太城的约瑟夫把圣杯连同耶稣遇难时的矛 (这支矛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曾刺伤他的肋骨)起带到英格兰。当这些精心保管的遗物传给约瑟夫的后代时,他们被告诫说要保持思想言行的绝对纯洁。但是有一天,有个继承人忘记了要保持纯正的誓言,贪婪地盯着一个来瞻仰圣杯的女孩子。圣矛霎时向他刺去,给他留下一个不能治愈的伤口。而与此同时,圣杯却不见了。
                            伟大的巫师麦林捎信给亚瑟王,请求让他率先去找圣杯,而递交此信的加文爵士,发誓他也要立即去找这神圣的遗物。其他许多骑士也都纷纷发誓。一天,有一个叫玻西瓦尔的骑士,在途中遇到一个正在湖上找渔的人。打渔人面容沮丧,但他的衣着很体面。波西瓦尔问他是否知道附近有投宿的地方,渔夫告诉他附近有一座城堡。骑士玻西瓦尔费好大劲才到达城堡。却受到盛情招待。他走进一个富丽堂皇、灯红酒绿的大厅,那里有四百名骑士意气消沉地坐在桌旁。当玻西瓦尔步入大厅时,他们立即容光焕发,好象他是他们期待已久的客人。城堡的主人坐在火旁、面无血色,一副十分虚弱的样子。他把玻西瓦尔请到自己身旁,说久已盼望玻西瓦尔到来。随后又送给玻西瓦尔一把剑,玻西瓦尔给弄得莫名其妙。
                            就在这时,一个侍者擎着一支血染的长矛默默地环室而行。玻西瓦尔对这令人恐怖的场景所展示的意义何在疑惑不解。但出于礼貌他没有向主人问及此事。接着,一群美丽的少女簇拥着一位王后似的夫人手擎一只光芒四射的杯子走了进来。玻西瓦尔周围的人低声齐语:“圣杯!”但出于教养,他依旧没有询问主人。当妇女们离去之后,侍者开始斟酒,而这酒是从圣杯里无穷尽地流出来的。当宴会结束时,城堡主人由两个侍者搀扶从座位上立起,他若有所思地凝视着玻西瓦尔,长叹一声离去。然后,侍者把玻西瓦尔引入卧室,房里有一幅绘有战斗场面的挂毯。从图上逢,城堡的主人被那支方才侍者擎入宴会大厅的矛刺伤了。此时玻西瓦尔才如梦方醒,决定明早提出自己的疑问。
                            天亮以后玻西瓦尔醒来,他发现没有侍者来伺候他。所有的门都关着,只有通往城堡之外的路可行。在城堡外面,他的马也置好鞍等在那里。当他走过吊桥时,有人从城上对他说:“你将受到上帝的诅咒。选你做伟大的工作你却没有做。你下地狱去吧”
                            另一个骑士加文爵士的情况则不同。他也找到了通往城堡的路。在迎接他的宴会中,一队美丽的少女擎着一支长矛,一个盘子和一只闪光的杯子进入大厅。然后把矛摆在城堡主人面前,盘子放在矛的下面。当加文和其他人紧盯着长矛时,长矛滴了三滴血掉在盘子里。随后,杯子也放到城堡主人面前,这位长者从杯中取出一片面包吃了下去,加文再也忍不住了,他喊道: “以上帝的名义,请主人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当他这样说时,所有在场的人都欢呼跳跃起来。城堡主人说:“加文爵士,你看到的是上帝的奇迹。既然你问我,我就不能向你隐瞒真相了。你所见到的是圣杯。由于你解决了这个难题,你会赢得全人类的赞美,给整个人类带来极大的欢乐,并由此把许多人从悲哀中解脱出来”。
                            在这个故事里,出现了两类神话原型。玻西瓦尔代表我们当中的一类人,他们不愿探索自己,不愿探索在我们内心和周围必然遇到的神话现实。加文则是个真正的探索者。当然,从表面上看,加文是个基督教英雄,他通过拯球国王及其王国摹仿了基督。但是圣杯的传说还可以追溯到生殖力崇拜仪式,矛是阳性的象征,杯是阴性的象征,王土的贫瘠则是不育的象征。这是英雄必须加以克服的。因此,加文不过是作为寻找者的神话英雄的一个化身而已。
                            从某种意义上说,探险的神话可以说是唯一的英雄神话,因为,英雄的整个一生都可看作是对圆满境界的探求。加文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合一,但他的具体目标却是找回圣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探求是每一个人需要证明自己的一种表达方式。对于某些神话英雄来说,探索的含义可推而广之指人的全部经历的范围。如耶稣与佛陀,他们都能超越人类的能力范围,为引导人类更为充分地实现自身而显现奇迹。


                          IP属地:浙江25楼2013-04-07 20:08
                          回复
                            先知传教
                              “先知”一词通常来说是指能预言未来的人。在原始宗教中,先知往往说的是那些受神的启示而传达神的旨意的人,他们介于神与人之间,兼有巫师、贤者与诗人的身份。
                              印度原始宗教中的先知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十几世纪到佛教形成之前。这些先知的行迹大抵难以考察、他们的教义与诗文,由后人编成一部宗教文献与诗歌作品的总汇,称为《吠陀》。《梨俱吠陀》是《吠陀》中的主要著作,收诗一千零二十八首,反映了先知诗人的创世观点与自然,宗教、人生观点。 《奥义书》是《吠陀》中最后一部分,突出提出了作为宇宙本源的“梵”与作为个人灵魂的“我”的问题,主张世界万物是超言绝象的“梵”的产物,以“梵我如一”为最高人生目标。约于公元前六世纪,在反对婆罗门教的斗争中,从诸沙门团体中产生了一批先知人物,开始了他们的创教传教活动。他们主要分为六大流派,佛教称之为“六师处道”。其中有一派叫“耆那教”,创始人为尼乾子·若提子,他原名筏驮摩那,耆那教尊之为“大雄”传说他出生于吠舍厘王族家庭,成年后结婚生子,二十八岁双亲俱亡,三十岁出家做沙门,专修苦行。有一段记载描绘了他经历的苦行磨炼:“四个多月来,无数种生物爬满他的周身,使他痛苦难忍。一年零一个月他没有脱下他的长袍。而后来这位贵人又脱下长袍,赤身**,他摒弃世俗,成为毫无牵挂的智者。尔后,他进入冥思境界,他双眼凝视距他一人之远的一块方地。许多人聚集在他周围,看着他感到无比震惊;他们摇撼他并向呼喊。他知道 (并弃绝)女人也混杂在人群之中,但他要反省而找到一条自己的路:再绝不能去过那种世俗的生活。他认识到自己要离弃所有的俗人(无论他或她是谁)。他不断地探寻,却不给出解答;他踏上了正确的道路”。十二年后终而在一棵婆罗树下悟道。此后三十年内,他的足迹遍及摩揭陀、鸯伽、弥湿罗等地,到处传教,创建耆那教团,七十二岁去世。这位先知认为世界的本原由“命”与“非命”构成。命的本质是一种绝对精神,有“受物质束缚的命”和“不受物质束缚的命”两种形态。后者是命的本原状态,它无限清净与圆满,处在不生不灭的永恒妙乐之中。“受物质束缚的命”,即是在三界中轮回不已的个体灵魂,普遍存在于人、动物、植物乃至一切自然物中。命必须从被束缚的形态中挣脱出来,回归其清净、圆满的本原状态,才能解脱。非命是世界的物质性本原,它除了物质本身外,还包括物质存在的条件、时间、空间等。有一种称为“业”的“非命”非常细微,当命由于贪欲等原因,做出不符合耆那教道德规范的思想言行时,业就会包缠到潜藏于人体内的命中,犹如雨水通过漏房流到人的身上,所以称为“漏”。业一旦包缠在命上,就会依据业报轮回法则,使命在三界中轮回流转,这种作用称为“缚”。为了超脱轮回,首要是防止业漏到命上,这就需要把命保护起来,与业隔绝,称之为“遮”。遮的方法就是严格按耆那教的戒律生活规范行事。特别要禁止杀生。杀生所造罪孽最大,所得罪报也是大。但要获得真正解脱,必须设法消灭已经束缚命的业,这叫做“灭”。灭的方法是修苦行、作禅定等,苦行愈烈,解脱越彻底。
                              还有一个先知人物叫末伽黎·拘舍罗,相传他是个奴隶的儿子,出生在牛舍中。一说他所领导的沙门团体原是耆那教的一个分支,后因坏戒被斥出。他主张世界万有由12种基本元素构成,即灵魂、地、水、火、风、空、得、失、苦、乐、生、死。这些元素的组合完全是机械的、偶然的;但一旦组合成功,即按照自己的法则运行。因此,他传教的基本要义是一切都是命定的,个人意志无能为力,无所谓自作他作,无所谓努力解脱,无所谓祭祀及轮回,也无所谓行善与作恶,只要经过八百四十万大劫,无论智愚善恶,所有的人统统得到解脱。就好比站在高山上地线球,待到线尽,球自然停止。他认定冥冥中已定的命运是不可抗拒的,因而热心于对命运及未来的占卜。
                              在这里,我们想着重介绍一下基督教的前身——犹太教中的先知传教活动。
                              “先知”一词在希伯来语中也含有预言家的意思,但它在一般情况下是指一个讲说者或告知者,不论他所言说的内容是否预言未来。这些先知们往往成群结队地到各地去,在音乐伴奏下游说。于是,“先知”被视为很不体面的人。先知道常都出身于贫民阶级,为豪门巨族所憎恶,把他们当作是鼓动群众造反的演说家与犯上作乱者。许多记载表明,犹太教中的先知实际上是一批宗教徒、传教士、政治家、革命者、反对派,贫民的代言人,法典的编辑家,诗歌的创作者。
                              犹太先知产生于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基督救诞生之前。他们的主要活动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为公元前八至七世纪。代表性人物有阿摩司、何西阿、以赛亚、弥迦、西番雅、那鸿、耶利米等,第二阶段为巴比伦俘囚流放后的时期。代表人物有以西结、哈该、撒迦利亚和第二以赛亚等。第三阶段被称为后期的先知,时间约于公元前四世纪至一世纪。这一阶段的先知成就不高,影响不大,主要人物有俄巴底亚、玛拉基、约珥等。先知的创教与传教,对基督教的形成起着重大的思想文化影响。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6楼2013-04-07 20:09
                            回复
                                先知们的早期历史,包含有圣徒故事中。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先知们肩负着崇高的职责,他们在国王的宫中冒着被剥夺法权、放逐或处死的危险,对国王犯颜直谏,并且和抢夺土地的统治者作斗争,直到发动革命。先知们为了辩护他们对于祭司阶级的攻击,便呼唤他们的游牧祖先们的神耶和华的名字,并且在斗争的过程中将这个和其他诸神本来无异的自然神,从一个部落偶像转变为他们所奋力争取的社会正义的一个象征。信仰上帝,以亚当上帝或耶和华的名义进行广泛持久地传教活动,是这些先知们的第二个特征。
                                公元前五二年,埃及的征服者、居鲁士的儿子冈比西去世,波斯帝国便陷于近乎瓦解的困境。巴比伦以至波斯本部都发生了叛乱。被放逐者中的少数回国者开始怀抱着狂热的希望。公元前五二0年,先知撒迦利亚号召犹太人重建圣殿,并且预言道,“过不多时”,耶和华便将“震动万国”,毁灭波斯帝国,使耶路撒冷成为一个新世界的首都,建立一个和平无事的天下。特别是他预言弥赛亚的来临,其思想成为基督教信仰上帝的来源之一。
                                撒迦利亚的文章是用优美的散文写成的。《撒加利亚书》 上卷写了八个异象,十分简洁,犹如八个寓言。在第二个异象中,他陷喻上帝将要对以色列征服者实行惩罚。异象中写道:
                                我在另一个异象中看见四只牛角。我问先前对我说话的天使:“这些角有什么意思?”
                                他说:“它们代表那把犹太、以色列和耶路撒冷人民赶散的势力。”
                                他回答说:“他们是来恐吓并推翻列国的;因为列国摧毁了犹太的土地,赶散了犹太的人民。”
                                撒加利亚运用这一异象,反映了人民对犹太、以色列征服者的仇恨与反抗情绪,预言亚当上帝将派人拿起锤子,恐吓与敲碎列国罪恶势力的头颅。撒加利亚在这里把亚当上帝当作人民的拯救者与保护人。
                                先知第二以赛亚的著作中更为突出地渲染了上帝统治一切的信仰。第二以赛亚的作品没有注明日期,因而难以断定是哪一年写的;但通观全书的历史背景,其写作年代大概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初期。
                                第二以赛亚早已预感到希伯来的俘囚将要脱离俘囚生活,,恢复自由。因而他希望一切流亡的同胞都回到故国,重筑圣殿,一起在耶路撒冷褥祝亚卫,建立新犹太王国。先知希望亚卫上帝的高大德性和神圣之爱能发扬光大,照耀世界各国,实现天下大同。但是这位先知的主要特点是,他对于多神教以及金工巧匠所制造的偶像加以自由的嘲笑,他经以往的任何先知都更加反复申述:只有一个神,即耶和华是天地的创造主,是一切生命的主宰。其他一切的神不但都是假神,并且他们并不存在,他们既不能降福,也不能为害,他们本属子虚。“只有一个在众神和人类中最伟大的神,在形象上和思想上都不同于凡人,”他“凭借思想不费力地统治着万物。”这位犹太先知号召各国的人——埃及、埃塞俄比亚、阿拉伯以及“一切天涯海角的人”,都摈弃他们各种崇奉,归依这唯一的神。
                                先知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地上的一切都归由上帝的思想。他愿尽快修平一切通向耶路撒冷的道路,迎接各处的流亡同胞顺利回国来到耶路撒冷,共同膜拜亚卫上帝。他写道:“要在荒野为亚卫预备道路,要在沙漠为上帝开辟大道。每一个山谷都要填满,大小山岗都要削平。高低不平的要改为平坦,崎岖起伏的要化为平原。好使亚卫的荣耀显现,让天下众生有目共睹。要大声呼喊、宣布:天下众生不过象草芥,他们的美丽象野地的花;只要亚卫一阵西风,草就枯干,花必凋零;唯有亚卫的话永远坚定不移。”


                              IP属地:浙江28楼2013-04-07 20: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