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确实如此,这个量一般人就以为药量越大越好。到底咋样去度这个量,是个费脑筋的问题。近些年来,中医界有用药量愈来愈大之苗头,分析此局势,不排除以药养医之嫌,如美其名曰为增加疗效,我看就不是那回事了。现在中医诊疗的病多是疑、难、病及慢性病,这些病治疗多需要个过程,若为急于求效而不加以分析的任意加大药量,不见得会“一剂知,再剂愈”。急、危、重症者,多因病情所需,或因急病急治,或危重证为救命,药量适当大些是合乎情理的,但是我看一般的医生很难遇到这些急危重症。常见小剂量用药者被讥讽为“时方医”、“温病派”,敢问用大剂者就是“经方家”?!长此以往,祸难言尽。剂量大小是根据实情所需,信手大方重剂,并不会提高临床疗效。
药量与药效
大家都知道,剂量与药效并不成正比例关系。某些药物的作用以药量的大小而变化,如升麻、小量升阳举陷,大量可败毒;柴胡可疏肝解郁,也可解表,决定效果的在于量;荆芥大量可发汗解表,常可用至二十克甚至三十克,小量十克以内就可疏风止痒;薄荷小量可有疏肝解郁之功,量大就是辛凉透表之剂;连翘常规剂量可败毒散结,为疮家圣药,大剂使用辛凉透表发汗,为温热要药;桑叶常量使用可散风清热,量大投剂就凉血止汗;白术常量可补土止泻,大量可润肠通便;苍术常量可燥湿,大量可发汗;红花小量养血,中量行血,大剂破血;大黄、黄连、龙胆草小量可苦味健胃,量大作用就不同了;枳壳、枳实量小可宽中理气,大量就破气破积;厚朴量小走上宽胸,量大走下宽肠;甘草量小调和诸药,益气补中,大量败毒······,凡此种种,不可不明。
药量与药效
大家都知道,剂量与药效并不成正比例关系。某些药物的作用以药量的大小而变化,如升麻、小量升阳举陷,大量可败毒;柴胡可疏肝解郁,也可解表,决定效果的在于量;荆芥大量可发汗解表,常可用至二十克甚至三十克,小量十克以内就可疏风止痒;薄荷小量可有疏肝解郁之功,量大就是辛凉透表之剂;连翘常规剂量可败毒散结,为疮家圣药,大剂使用辛凉透表发汗,为温热要药;桑叶常量使用可散风清热,量大投剂就凉血止汗;白术常量可补土止泻,大量可润肠通便;苍术常量可燥湿,大量可发汗;红花小量养血,中量行血,大剂破血;大黄、黄连、龙胆草小量可苦味健胃,量大作用就不同了;枳壳、枳实量小可宽中理气,大量就破气破积;厚朴量小走上宽胸,量大走下宽肠;甘草量小调和诸药,益气补中,大量败毒······,凡此种种,不可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