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老屋中的人情味 !------ 我小时候,村子最人们的住房,几乎都是土墙草苫,一门一窗的老房屋。几十年了,也可以说是老屋了。现在如果不是去极其偏远的地方,这种房子已很少见到了。不过那时的房子虽然低矮,简陋,却并不让人感觉到象现在的这样冷。孩子们穿着空怀的棉袄,就是说内里不穿衬衣的,也感觉不到现在这样的冷。天一亮,孩子们就会成群结队在池塘滑冰,嬉闹,热烈的气氛冲散了寒意,真有明媚春天孕育其中的感受。一到腊月就是年。其实不到腊月,人们就互相问候起来了:他大婶子,你看真快,还有几天这不就过年了?回到:可不是,真快真快。一天天说着,一天天念叨着,人们就好像从一年的繁忙劳累中逐渐直起腰来,脸上慢慢滋润起来,身上的衣服也干净起来了。小孩盼年,老人盼寒。一到腊月,孩子就像向往着一个久违的,自己的节日,心中时时有着一种说不清的兴奋;而老人们就可以在墙实草厚的老屋中,升起一盆火,前后天井,左右邻居环坐一周,家长理短,俊男俏女,总有说不完话,聊不完的天。玩了半天累了的孩子们,就在大人们的间隙里钻进挤出,在火盆中烧一块地瓜,两颗土豆,或是一捧花生。有时还会用鉄碗铁罐炒制玉米,黄豆等大粒粮食。时间不长,老屋从门窗上面就向外飘出浓浓热气,混杂着各种香味,甜味和别具一格的焦糊味。无风的冬天,这些味儿在阵阵白雾中,会升的很高,飘的很远---------。腊月里农家有清扫屋里和院落的**是大人头戴斗篷,身披蓑衣,用一根长棍,一端绑上扫帚,将屋顶,墙面,拐角等等每一处,精心仔细地打扫好几遍。虽然那久经烟火的墙上焦油还在,屋芭也是黑熏熏的,但是屋芭下倒挂的屋衣,墙角的蜘蛛网没有了,这就使人有了新的感觉。这时大人郑重其事地做,不懂事的孩子,就在不远处怀着神秘敬畏的心情看着。阴历24日辞灶这天,小孩就应随大人一起严肃地磕头了。腊月30日迎灶王爷回来,也是一样。年前几天,村里的人们每家每户都要置办年货。就是用新年里收下的新油蒸炸一些鱼类,肉类,豆腐等。仔细的人家,还会制作一些猫耳朵,绿豆糕,高梁团子一类的食品。因为几乎要一天做完,而且花样又多,馋嘴的孩子一会儿吃这,一会儿吃那,每年村里总有几个拉肚子的孩子。但是这情况很好治,饿一天就好了。人们忙了一个腊月,总算在大年初一这天彻底放松下来了。大人孩子天不亮就起床,发纸,敬天,放鞭炮,然后出门拜年去了。先从长辈开始,接着平辈,交往好的,差不多要到12点后才结束。时不时的还要在投机的人家置好的酒菜桌前喝两杯再走,十家八家过后,有人脸上就现出酒意来了。孩子们随大人身后,口袋里装满这家那家给的糖果,瓜子什么的,人前人后,欢呼雀跃。下午,总有几个人喝醉,嗓门高大,步履蹒跚中,被别人扶进他的家,在那个温暖的老屋中酣睡去了。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过初三,初三初四都过到,还有十五那一天。等到十五过完了,还有二月二吃龙蛋。过年从腊月开始,直到二月二龙抬头,吃 了汤圆,也有叫滚蛋食的,人们各就各位,各负其责,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我因自小内向,好静不好动,所以对秧歌,大戏的热闹倒不怎么记在心上,但老屋中的人情味或者说是那份人间烟火,萦绕心头,暗自品尝了许久。总觉得现在的窗明几净,少了一份义务;每天穿着新的衣服,少了一份期盼;有食品橱冰柜中许多吃的东西,少了一份惊喜;开车回家,虽然提着大包小包,但是坐下说几句话就走,也就少了一份亲情。不知不觉中,对整个世界多了一份陌生。不知现在的人们究竟都在忙些啥。物质提高了,精神文明了。我虽然怀旧,怀念合家欢聚,其乐融融的温馨,我并不守旧。但我总觉得自小到现在,记忆中的村庄,老屋中的人情味,弥足珍贵,尤其在这需要人情的时代。2010年元月21号于太和园。李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