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王国吧 关注:1,221贴子:9,380

回复:守礼之邦——琉球王朝实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刻,目睹敌军蹂躏今归仁城的攀安知万念俱灰,他对着平日顶礼膜拜的灵石大声咒骂:“予今死,汝岂能独生!”言毕,挥动手中宝剑千代金丸,手起刀下劈向灵石,随即反手一剑自刎而亡。[u2]攀安知死到临头,仍然怨天尤人,颇与项羽“天亡我”的说辞类似。据说,这块见证攀安知悲剧宿命的灵石至今尚存,石头上留有十字刀痕,如果故事属实,攀安知当年众叛亲离的满腔忿恨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山南王他鲁每的下场,与攀安知类似。当尚巴志大军来攻,山南百姓集体变节、夹道欢迎入侵者。此后,他鲁每亲征大败,居城的守军闭门不纳,最后他兵败惨死。[u3]

公元1429年讨灭山南王后,尚巴志最终完成统一三山的霸业。翌年,尚巴志上表明廷,告知三山统一之事,得到明宣宗的嘉许。同年,明廷派出宦官柴山前往琉球颁诏,赐尚巴志姓“尚”。[u4]至此,琉球王室才有名有姓,而琉球史上举足轻重的第一尚氏王朝也正式登场了。
[u1]菅井靖雄《今归仁城落城秘话》
[u2]《中山世谱》,尚巴志王。
[u3]《中山世谱》记载,尚巴志有一金彩屏风,山南王屡次向尚巴志索要,尚巴志称:如以山南大里之泉交换,则可以考虑。山南王欣然答应。尚巴志控制了重要的农耕水源,以此要挟山南民众。因此在战争爆发之时,山南人不得不屈服于尚巴志。
[u4]见《中山世谱》尚巴志王。在明宣宗赐姓之前,尚巴志并未称“尚”姓。而尚姓的来历,并无定论。米庆余在《琉球历史研究》中称,“尚”与“尚书”等官职有关,有辅助皇帝的意义。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0楼2012-11-03 22:34
回复
    你几级了啊?据说是等级够了就可以申吧,我本来想申吧的,但是有你了,我就支持你申吧吧


    来自手机贴吧21楼2012-11-04 01:15
    回复

      第三篇、“战国时代”


      明朝的封贡制度,与贸易紧密联结。朝贡是一种贸易利益驱使下的政治行为。朝贡贸易,成为推进琉球历史发展的一种催化剂。


      8.万国津梁

      尚巴志统一琉球三山,正值明朝国势如日中天的时代。以明朝皇帝为核心,明朝廷与周边诸国建立起成熟的礼仪性质封贡关系,从而在十五世纪的东亚区域内形成全新的政治气候。这一股凛冽的季候风,理所当然也为琉球国内的政治生态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

      琉球不像朝鲜、安南,并非传统的中国藩属。可是,刚刚脱离原始状态的琉球群岛,却比诸如朝鲜、安南等国更能审时度势,借明朝建国的契机,一举攀龙附凤、以殷勤入贡博取了明朝历代皇帝的莫大欢心。据载,当年琉球使节须从琉球本岛扬帆出发,九死一生到达福建海岸,再从福州往北出发,水陆兼程奔赴北京,前后行程五千里,费时七八十日以上。[u1]

      纵然旅途如此艰巨,也未能扑熄琉球人进贡的热情。明清两代前后五百年间,琉球人不畏路途险远坚持二年一贡,甚至三番四次不顾使团人员的人生安全、主动争取增加进贡次数。这是因为,琉球人比任何人都要明白:中国天子无非是籍封贡礼仪获取政治虚荣,而琉球却能从宗藩关系中得到摆脱贫穷的物质财富。

      ——唐十倍

      这是当时日本、琉球一带流行的生意经。

      相对于当年物阜民丰的中国大陆而言,琉球的输出物不仅种类少,而且使用价值低下,可谓价高质劣、一无是处。籍进贡之名,琉球使团将琉球土产(硫磺、苏铁、马匹)及转口贸易产品带入中国,贡使与随从携带琉球土产赴京朝贡,使团的其他人员则滞留福州就地贸易。中国朝廷的回赐往往十分丰厚,其价值相当于进贡物品的十倍之上。相对地,中国官方为着政治目的,不得不高于市价对琉球产品照单全收,长年蒙受经济损失。久而久之,中国坊间流行一句“琉球货”的尖酸戏谑之言,常被好事之徒用以讥讽他人。[u2]一句“唐十倍”,其实就是当年中、琉之间不平等政、经关系的经典概括。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2楼2012-11-04 08:33
      回复

        9.贸易霸权的角逐

        在贸易风的吹拂下,琉球国内形势充满了潜流暗涌,上至中山王府,下至地方有力的领主,都参加到争夺贸易权的角逐当中。

        在明朝的封贡体系中,琉球王国占一席位,在大明天子殿下为臣的琉球国中山王,理所当然可以垄断因封贡而带来的丰厚利益。而这种种利权,却不为中山王陪臣——地方领主所得。所谓琉球国中山王,不过是封贡政治中琉球的代表,在本国,中山王虽然形式上一统三山,但地方按司割据的格局依旧根深蒂固。两种体制由此产生碰撞,在贸易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了中山王府与地方势力对立的局面。

        三山统一之后,尚氏中山王府为压制地方按司不遗余力。尚巴志在平定北山之后,就地设置北山监守,任命儿子尚忠为当地守将。尚巴志此举可谓深谋远虑,在地理布局上,中山首里王城与北山监守成一直线,之间有两座地方按司的坚固城垒座喜味城、胜连城,两座城垒一西一东,如芒刺背地牵制着首里王城。为子孙后代计,尚巴志才慎重地在坚城今归仁的旧地设置监守,由血亲坐镇监视各地诸侯。

        座喜味城城主护佐丸,汉名“毛国鼎”,原本的根据地在本岛中部的山田城,曾参加尚巴志的北山讨伐联军,大概因此立下战功、在第一尚氏政权中享有名位。同时,护佐丸还是两朝外戚,一个女儿是尚巴志的妻子,还有一个则嫁给第六代国王尚泰久。[u1]连中山王府都极力笼络,护佐丸的权势可见一斑。

        护佐丸的领地也不乏贸易良港。座喜味城下有一长滨港,与日本、中国有长期的贸易往来,来自日本的商船更是此地常客。尚泰久即位后,护佐丸移驻中城,名义上作为首里城的前卫。护佐丸在居城下开发八木港,来自日本的甲胄、刀剑等物,由此源源不断进入护佐丸的武器库。[u2]

        与中山王争夺财源的不仅仅是护佐丸。

        前面提到的胜连城,也有一位强势的城主,名唤阿麻和利(又作“阿摩和利”)。此人出身寒微,靠轼杀按司而夺位发迹,为此在史书上留下“逆贼”恶名。但在古谣中,阿麻和利却以明君的形象登场,想来擅于权谋的阿麻和利,应该有善政爱民的一面。阿麻和利支配下的胜连一带,在当时也是一处贸易港区。

        显然,护佐丸的势力,比阿麻和利显得强大。更刺激尚泰久神经的是,护佐丸时时借翼护首里王城的名义,在领地内招兵买马。在一般人看来,护佐丸整备兵马的目的,像是防备以阿麻和利为首的野心诸侯,又有点威胁中山王府的态势,情状实在暧昧不明、不禁令人猜疑。护佐丸在尚泰久的眼中显得越发碍眼。而另一方面,护佐丸的坚固城壁,阻挡了阿麻和利进攻中山王府的道路。野心勃勃的阿麻和利,对此怎可能视若无睹?

        历仕六朝的护佐丸,同时成为同僚与主公的眼中钉、肉中刺,护佐丸的悲剧就此启幕。
        [u1]大城立裕《首里城》,首里城小史。《探访日本城》10,西海道。小学馆
        [u2]同上书。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4楼2012-11-04 08:34
        回复

          12.最终的霸者

          金丸作为一个擅于谋略的策士,一直在尚泰久背后为国事出谋划策。关于讨伐阿麻和利的过程中,金丸是否立有战功,史书中并无明确记载。然而,作为中山王府的首席智囊,金丸想必为军机大事提供过不少令人拍案称绝的计略吧。大概由于这个原因,金丸在战后被擢升为“御物城御锁侧官”,相当于现代的“贸易部部长”。所谓御物城,是首里附近一座小型储物城堡,专门用作储藏海外贸易有关的货物。可想而知,在以贸易为立国根本的琉球,金丸的权力是如何地炙手可热。

          尚泰久对于金丸而言,有莫大的知遇之恩。在出仕尚泰久之前,金丸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人生。

          金丸出身于琉球的离岛伊是名岛。祖上的成分众说纷纭,一说是上古义本王的末裔,又有一说是当地按司。但在金丸一代,家境已经十分贫困,举家以务农为生。二十岁时,金丸父母双亡,生活更加艰困。金丸的脚下有一颗金痣,曾有人预言他日后必有大福。在家乡郁郁不得志,金丸抱着一丝侥幸的投机心理,带着妻小离开伊是名岛,到本岛寻求出人头地的机会。[u1]

          现实并非金丸想象中般甜美。在国头地区,金丸遭遇的环境犹如家乡时的再现。为当地居民所不容的金丸再度迁徙,他在首里城旁边的越来,遇到了改写他人生的越来王子尚泰久。

          尚泰久赏识金丸的吏才。他向当时的中山王尚思达引荐金丸。在首里城中,金丸以“家来赤头”(红冠家臣?)开始了自己的仕宦生涯。多年的磕磕碰碰,使金丸变得圆滑,史载,他在任职期间勤勤恳恳、“同僚敬信”。[u2]

          尚思达死后,中山王府发生争夺王位的内讧(布里、志鲁之乱)。尚泰久最终脱颖而出,夺得王座。之后,尚泰久更加信用金丸,至于金丸在王位争夺战中立有何等功劳,也未曾见于记载。看来,深沉睿智是金丸的固有作风,他是中山王府中深藏不露的厉害人物。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7楼2012-11-04 08:41
          回复

            此后,即是尚泰久推行削灭诸侯政策的时段,同样,金丸不曾大张旗鼓地以谋臣的身份出现,但尚泰久对护佐丸、阿麻和利的种种谋术,估计是出自背后的金丸。否则,便无从为金丸得以掌控琉球对外贸易作出合理解释。

            金丸一步一步接近权力中枢的过程是如此不动声色,中山王府既失去对经济基础的掌控,其王权也在不知不觉间流失。阿麻和利灭亡两年后,尚泰久逝世。纵然尚泰久的后继者、尚德觉醒到金丸的威胁,曾为抵制金丸而不懈努力,然而在金丸成为“御物城御锁侧官”后的十一年,第一尚氏王朝便告覆灭。

            公元1469年,尚德病死。群臣集会,商议拥立先王世子为新王。这时,大臣中一人站立而出,肆无忌惮地大声发言:

            国家乃万姓之国家,非一人之国家。吾观先王尚德之所为,暴虐无道,自招灭亡!此天之所救万民也!”

            “御锁侧官金丸,寛仁大度,恩徳布于四境,足为民父母。此天之所生我君也。宜乘此时,废世子、立金丸。以顺天人之望,有何不可!”

            满座大臣,居然对造反的煽动公然叫好,响应的声音有如惊雷。在上座的近臣王亲知道事态不妙,急忙起身逃走。尚德的遗孀,怀抱世子出宫走避,不久就被叛军追杀而死。

            接着,群臣捧着龙衣迎接金丸。金丸固辞,隐居在海边。群臣不依不挠,捧着龙衣追到海边、一再劝进。金丸仰天长叹,脱下庶民的粗布衣服,就地披上了国王袍服。晋身开国元勋的大臣们皆大欢喜,浩浩荡荡簇拥着金丸入主首里城。
            [u3]
            日本战国式的奋斗历程,最后以中国式的嬗变为其终局。后来,金丸后改名“尚圆”,冒名尚德世子向明朝请封,建立了第二尚氏王朝。

            关于金丸篡位的记录,自然少不了臣下出于忠悃之心的曲笔。从“下克上”成风的战乱时代一路走来,金丸终于在年近花甲之时登上事业巅峰,他对臣下篡夺主上的行为既忌讳又恐惧。因此,金丸决意从第二尚氏体制之内剔除妨碍中央集权的致病基因。只是这位最终胜出的霸者已经有心无力,在即位后不出数年就与世长辞。金丸迈出了终结“战国时代”的第一步,而巩固第二尚氏王权的重责,则落在第三代国王尚真的肩上。

            金丸死后,儿子尚真年幼,由弟弟尚宣威袭位。尚宣威在位仅仅数年,便被嫂子阴谋废黜并加以杀害,尚真被扶持为第三代国王。自幼年登基,尚真在位长达五十年,堪称琉球历史之最。执政期间,尚真弱化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将各地按司悉数召入首里。此外,尚真也削弱巫女对政治的影响力,推行政教分离政策。在尚真的治理下,第二尚氏王朝实现了中央集权,琉球王国进入了鼎盛时期。这种基本稳定的政局,历经之后的尚清、尚元、尚永、尚宁四代,前后长达130年。
            [u1]《中山世谱》尚圆王。
            [u2]同上书。
            [u3]同上书。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8楼2012-11-04 08:41
            回复

              “天使”的人选,一般出自翰林院的饱学之士(明初也有宦官充任)。鉴于朝鲜、安南、琉球等国,汉化日久,已俨文献之邦,使节的文化修养也是国家形象的体现,因此,虽然“天使”原本只是六七品编修、撰选、侍讲之类的小官,但是仍需精挑细选、不能有半点差池。

              不过,同为“天使”,派去的对象国不同,性质也有着天壤之别。诸如派往朝鲜或安南的使节,走的是陆路,虽然受些舟车劳顿,至少还不会有葬身鱼腹的危险。这类使节,沿途接受藩属国地方乃至中央官僚的周到款待,履行的职责无非是形式典礼、诗歌唱和,临走还可能受到国王、高官的礼物馈赠,部分不肖之徒,甚至在归途中大肆搜刮当地民众、满载而归。朝鲜《李朝实录》,即有不少关于明朝“天使”勒索官民的记载。

              出使琉球的“天使”就没有如此幸运。

              众所周知,琉球孤悬海外,无陆路可通,册封使行列一定要由水路乘风破浪才能抵达该国。除了风涛之险,还可能遭遇海盗袭击。所以,即使中国的航海技术已经较诸国领先,但是长途航海仍被视为九死一生的危险旅程。

              为着这个缘故,官员们一旦被皇帝钦点出使,便只好自认晦气,亲朋好友就只有作生离死别,或为其愤愤不平,以至于有人曾出言抱怨:“天朝之使,远冒乎险,而小国之王,坐享其封。”[u2]

              当然,历史上不乏罗织理由逃避使命的鼠辈,即使为此而被罢官都在所不惜。而奉命慷慨出海的册封使,也多数随船搭载自己的棺木,在棺木刻上姓名官位、注明为“天朝使臣之柩”,并钉上银块若干,随时做好葬身异域的准备。[u3]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0楼2012-11-04 08:42
              回复

                朝廷怀柔异国,却以本国臣民的性命作赌注。久而久之,士大夫们提出异议。万历年间,福建巡抚许孚远提议由琉球使臣领册封诏书归国,或由武将将诏书直接送抵琉球,免去弱质文官在怒海浪掷性命的风险。提议获皇帝同意,不料琉球却极力反对。[u4]尚宁王大概担心琉球在册封细节上过于随意,会削弱册封仪式的权威性、进而影响琉球王国的国际形象,于是援引《大明会典》,坚持由文臣携诏往封。既然如此,明廷也只好尊重琉球的意见,派夏子阳为正使前往册封尚宁。

                在福建准备出发之际,朝廷又再度就事情发生争论,主张体恤文臣的舆论再度抬头。身为册封正使,夏子阳本人却表示:“属国言不可爽,使臣义当有终!”言毕,他义无反顾地登船出海,甚至连棺材也不曾准备。[u5]
                [u1]杨军,张乃和《东亚史》297页,长春出版社。
                [u2]陈侃《使琉球录》,丛书集成初篇,商务印书馆(民国版)。
                [u3]《琉球古今谈》,近古中琉关系杂谈。
                [u4]同上书。
                [u5]同上书。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1楼2012-11-04 08:42
                回复

                  14、明朝册封使历险记

                  首位莅临琉球的“天使”,是在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携诏通聘琉球的杨载。而第一位册封使,则为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册封武宁王的时中。

                  册封琉球国王是旷日持久的差事。建造册使座船费用不菲,并且耗费时日,待一切完备之后,册封使行列还不能立即出海,而需等待季候风扬帆东渡。抵达琉球完成册封使命后,一切人员又无法立即归国,需等候下一轮季风的到来。整个册封使行,即使万事如意,册封使仍需在琉球逗留一百日左右。前往琉球的路是如此漫长而艰辛,中国册封使从人选产生到落实行程往往很拖沓,有的琉球国王根本没能等到册封使到来,便死于任上。

                  由于使行持续时间很长,册封使的异国见闻自然很丰富。因此,明朝以来的许多册使,都留有出使琉球的随笔,如明朝陈侃的《使琉球录》、清朝徐葆光的《中山传信录》等等。下面,就先从陈侃的《使琉球录》了解当年明朝册封使的情况。

                  陈侃是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册封尚清王的册使,当时官居从七品吏科左给事中,副使为正九品行人高澄。使命下达当日,正直嘉靖十二年的炎暑时节,陈侃的密友无不为其前途担忧,纷纷规劝陈侃辞去使命,陈侃却道:“君父之命,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领封之说,出于他人之口则为公议,出于予等之口则为私情,何以辞为?”所谓领封之说,即让琉球使臣领册封诏回国的办法。可见当日情势,陈侃左右为难、但又却之不恭,最后不得不接受使命。

                  不久,陈侃领取朝廷下赐的一品官服,这意味着在册封使行期间,位居七品的陈侃可以暂时享受一品大员的待遇,在国内可获得地方官吏的配合,在外则全权代表着大明皇帝。领齐诏敕、赏赐品、口粮,陈侃等人出发南下福建,册使座船的施工也在紧张进行。

                  陈侃在使事纪略中描述,座船为五桅帆船,长十五丈(约50、阔二丈六尺(9),深一丈三尺4有余);与一般的河船的构造不同,座船船体宽敞、通风良好,四平八稳恰如平房;此外,为防备海盗,船上装备当时十分时髦的佛郎机大炮两门,配备士兵一百人。全船装载民夫、工匠各百人,与官兵册使总计三百余人。座船造价二千五百两白银。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2楼2012-11-04 08:45
                  收起回复

                    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四月,祭过天妃之后,陈侃一行乘坐座船,在当地官民的目送下扬帆出海。筹备数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册封使团终于出发。

                    出海后,陈侃的船在逆风下艰难航行,几天后驶出外洋,船才得以在南风下鼓帆行驶。船驶入广阔的洋面,海澄如镜蔚为奇观,众人也无心欣赏,继续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摸索前行。

                    经过小琉球(台湾)后,南风突然迅猛,船平稳地向前滑行,先后驶过了钓鱼屿、黄毛屿、赤屿,继而进入琉球洋面。眼看琉球近在眼前,风向又突然改变,船栖泊在一岛屿旁寸步难行。此时风浪大作,船只在海上飘摇,船体不时发出巨响,海水开始从裂缝涌入。船员惧怕船体瓦解,又无法堵塞漏洞,只好在船上奔走号呼。无助的众人纷纷剪下头发,齐声向天妃娘娘祈求保佑。

                    在船上乱成一团之际,册使陈侃无能为力,彻夜独坐等待天明。忽然,家仆冲入紧抱陈侃大腿,半晌才吐出几个字:“船已坏矣。”陈侃闻言,在黑暗中仰天长啸,准备怀抱诏敕坐以待毙……在汹涌的海面沉浮了一昼夜,以为必死无疑的陈侃,却意外地逃出生天,船漂浮到另一岛屿附近,海面又恢复平静。

                    不久,那霸的琉球官员率领四十艘小船前来接应,四十艘小船牵引着陈侃的巨大座船,在琉球官员的击鼓督促下不分日夜地奋力前行。尚清王见进程缓慢,又挑拨几艘船只增援,就这样靠人力将册使座船拉回那霸港。

                    陈侃局促的船内颠来簸去将近一月,此时才终于踏上那霸的港岸,回首航海九死一生的险情,一时不禁百感交集,慨叹“王事呜呼难哉”。[u1]
                    [u1]全篇参考陈侃《使琉球录》,丛书集成初篇,商务印书馆(民国版)。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3楼2012-11-04 08:45
                    回复

                      15、首里城册封大典

                      琉球王国作为封贡体系之一员,相对朝鲜、安南而言,入贡中国的历史并不悠久,最早始于三山割据时代,但是两方的双边关系发展迅速,琉球王国很快就与朝鲜王国并驾齐驱,被明朝皇帝视为最恭顺的藩属之一,世称“海表恭藩”。由于琉球王国的这一政治特点,琉球国王的王城——首里城形成与中日两国不尽相同的布局风格,集行政、外交、祭祀三重功能于一身。跨越中国明清两代500年,首里城一直是历代以来举行册封仪式的最重要场所。

                      首里城历史悠久,据传始建于天孙氏时代。察度王时,察度将都城由浦添移至中山的首里。直至尚巴志建立第一尚氏王朝,首里城才全面改修。[u1]第一尚氏王朝初期,琉球输入中国文明的热情异常高涨,首里城周边也因而繁盛起来。明朝宦官柴山出使琉球六七次,期间,在琉球捐建大安禅寺、千佛灵阁等庙宇,由此掀起早期首里城下开发的热潮。当时的琉球国相怀机,甚至亲赴中国考察园林、风水,然后在首里城下的北方开凿了龙潭池,兴建楼台水榭等人造景观。尚巴志下令在城下建立牌坊“中山门”,作为尚氏的建国之门(现已不存)。当时的首里一带,王城与城下市镇已经初显规模,再经过后世人不断增筑扩建,才渐渐形成了今天的那霸市区。然而,现时的首里城并非参照当时样式重建的。早期的首里城,在布里、志鲁之乱中烧毁,首里城的正式成型,在于第二尚氏王朝的尚真王时代。尚真王下令装修正殿的雕栏台柱,为日后宏伟华丽的正殿风格奠定雏形。此外,尚清王又在城内加建东大门“继世门”、并在“中山门”后修筑牌坊悬挂“守礼之邦”,也就是今日首里城的著名景观“守礼门”。至此,完整意义的首里城才基本定型。[u2]

                      首里城糅合中日两大邻国的风格,建筑带有浓厚的中国色彩,而构建的布局则是日本的平山城式。

                      首里城建筑在标高120的丘陵上,背靠名山“辩岳”,东西长350、南北约200。城池呈座东向西格局,与琉球当地的东西风向有密切关联。在封贡时代,这种格局被渲染为出于尊崇西面中国朝廷的用意。另外,大臣早晨朝见国君,太阳正好从东方的正殿处升起,这又正好与琉球的太阳崇拜一致。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5楼2012-11-04 09:00
                      回复
                        册封使回答:“圣躬万福。”

                        得到肯定回答后,国王与众臣行三跪九叩“问安礼”。

                        此时尚有一个环节。国王请求册封使将诏敕留下,作为琉球的镇国之宝,臣下捧出前代诏敕,册封使查看,确认保存良好,于是允其所请。最后,国王再一次率众臣行三跪九叩“谢恩礼”,册封仪式就完满结束了。

                        繁文缛节的册封仪式,琉球国王需跪十八次以上、叩首二十七次之多。过后,在首里城北殿还有一场“谢恩宴”,宴会不是旨在用餐,而是另一种应酬的过场仪式,要进行一整个上午。随着“谢恩宴”的结束,一切典礼仪式基本完成,琉球国王与册封使均感如释重负,此后册封使滞留琉球的一百日间,不外是欣赏琉球文艺献演、观看龙潭池龙舟竞渡,或参加中秋等各种宴会,内容相对轻松随和。期间,双方人员也回互相进行交易,或以诗歌互相酬对。到了九月,册封使接受饯别之后就要登船返国,琉球的接待任务结束。

                        需要特别指出,册封仪式并非每次都能在首里城内举行。由于首里城的殿阁为木结构建筑,历史上多次遭受回禄之灾,其中两次集中在尚质、尚贞父子两代。公元1*年,正殿大火,国王尚质不得不移居到首里城附近的离宫大美御殿,之后尚质的册封仪式也只能在大美御殿举行。九年后,尚质王之子尚贞王才将首里城修葺复原。不料,在尚贞王逝世当年(公元1709年),正殿又被大火烧毁。王世孙尚益步父祖后尘,狼狈搬迁到大美御殿,三年后首里城修复又返回宫中。同年,尚益还来不及在首里城接受册封,便以三十五岁的壮年病死。[u4]

                        太平洋战争期间,古城迎来灭顶之灾,首里城一带成为美日交火的战场,密集的炮弹将首里城夷为平地。战后,城内部分史迹被陆续修复,1989年正殿复原工程竣工,这座500年文化、政治交流的华丽舞台才回复了本来面貌。
                        [u1]大城立裕《首里城》,首里城小史。《探访日本城》10,西海道。小学馆
                        [u2]见《中山世谱》记载。
                        [u3]《琉球历史研究》49页。
                        [u4]见《中山世谱》记载。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7楼2012-11-04 09:00
                        回复




                          上行下效,岛津家也一直在日本国内扬言琉球是萨摩属土。六代将军足利义教在“嘉吉之乱”被刺殒命的前夕,命令当时的岛津家当主岛津忠国,杀死义教之弟、图谋起兵的大觉寺义昭。[u3]
                          事后,义教将琉球作为酬庸赏赐给岛津。这张有名无实的口头支票,成为萨摩领有琉球的依据。


                          萨摩人一旦在心中形成尊卑意识,对琉球的鄙夷之心便在外交活动中流露出来。历代岛津家当主致琉球国王的文书中,间或会出现一些不伦不类的称谓用语,如“中山王阁下”、而不称“中山王殿下”之类。同时,一些看似谦和的用辞,实质上也是暧昧不明。如公元1508年岛津忠治在致中山王信函中称:“抑我国以贵国为善邻焉……”——日本全境数十国,战国时代各地大名豪族更是各自为政,这里的“我国”到底是“萨摩国”还是“本朝”(日本国)?萨摩在其后的信函中更提及“本藩以与贵国同盟之故……”的字眼,明白宣示了琉球仅仅可能与日本国内萨摩地方对等的地位。由此种种可见,即使在官方场合萨摩碍于礼节不便明目张胆矮化琉球,但在萨摩人内心中,琉球显然并非一个够格与日本相提并论的概念。

                          久而久之,琉球王国在日本的形象越发卑下不堪,现时难以稽考当年琉球人对日本人轻薄怠慢的反应,而日本人则越发得寸进尺、盛气凌人。日本文龟、永正年间,日本备中国豪族三宅和泉守,出动军船十四艘远渡重洋,企图征服海外的琉球国。这次异想天开的出兵计划在日本境内就已夭折,萨摩的岛津忠隆出面阻止,远征队伍无功而返。[u4]




                          类似事件绝非个别。日本战国时代,武将龟井兹矩帮助丰臣秀吉平定明智光秀,因此而取得因幡半国的封土。在论功行赏之际,龟井表示:“日本的土地非我所愿,请让我渡海征伐琉球国。”秀吉为龟井的豪言壮语所动,当即取下腰间的团扇,挥笔写上“龟井琉球守殿”,并郑重其事地加压印信。龟井欣喜若狂地领受这份“私掠证”。在秀吉出兵朝鲜之际,“龟井琉球守”出兵三千五百,搭乘大船五艘,准备出发袭击琉球。岂料,此时秀吉临时反悔,说“当务之急是出兵朝鲜,不能分兵攻打琉球”,命令龟井将兵力投入朝鲜战场。龟井的“琉球梦”遂化作一寝黄粱。[u5]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9楼2012-11-04 09:04
                          回复




                            而在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之前,琉球也曾被要求助军。丰臣秀吉无缘无故地向琉球索取巨额粮饷,为数达“七千口十月粮”、十一万一千二百五十石之多,并威胁道“若不用命,先屠尔城”。这对岁入不足十万石的琉球而言,犹如泰山压顶。当时,萨摩声称代为垫付,事后即向琉球勒索。侵朝战争开始了四五年,琉球才勉强凑足总额的一半缴纳萨摩。尚宁王苦不堪言,而萨摩却欲壑难填、依然对琉球的委曲求全多方责难。[u6]




                            琉球的贸易价值为日本野心家所垂涎,这是不言而喻的。而琉球君臣对北面的潜在军事威胁,可能根本就一无所知。琉球从贸易中积累了巨额财富,却无意识将之用于整军精武、保障国家安全,举国上下不知战争、武器为何物,这可以说是所有富有而软弱的民族的共同劣根。
                            [u1]米庆余《琉球历史研究》,第三章。

                            [u2]
                            《琉球历史研究》,第二章。

                            [u3]
                            [
                            ]《通航一览》巻之一,琉球国部一,平均始末。筑波大学附属图书馆重点领域研究“冲縄の歴史情报研究”。

                            [u4]
                            事见《通航一览》
                            巻之一,琉球国部一,平均始末。

                            [u5]
                            同上书。

                            [u6]
                            杨仲揆《中世纪的中日关系》一四及《琉球古今谈》明末中、日、琉关系的突变。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0楼2012-11-04 09:04
                            回复

                              17、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文恬武嬉的第二尚氏王朝,从首代尚圆王以来一直处于和平状态。到了第七代尚宁王时代,东亚各地烽烟四起,琉球王国却依旧保持着遗世独立的姿态。

                              公元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德川家康等五大老掌握政权。德川家康眼前的第一要务,莫过于尽快从朝鲜战场这个泥潭中挣脱出来。秀吉死后不足一个月,侵略朝鲜的倭军开始陆续撤回日本,七年的侵朝战争基本上降下了帷幕。

                              侵略朝鲜的文禄庆长之役才刚结束,德川家康夺取天下的关原之战爆发(公元1600年)。战后,坐困大阪城的秀吉遗孤丰臣秀赖虽然名为幼君,丰臣家的霸权却事实上落入德川家康手中。

                              此时,以上一系列看似与琉球无关的战争,其余波终于渐渐影响到东南一角的小岛国琉球。

                              登上日本政界最高位置的德川家康,开始忙于收拾太阁丰臣秀吉留下的各种烂摊子。首当其冲的,是修补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恢复诸国对日本的国际承认。通过对马宗氏的努力,朝日双方达成了和议,签订了《己酉条约》,朝鲜同意日本在釜山建立商馆(倭馆),日朝两国邦交恢复正常。但对于日本而言,恢复与明朝正常关系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是出于对贸易利益的考虑。十二代将军足利义晴以来,自室町幕府首代将军足利义满断断续续100多年的明日的官方贸易终止。本来作为明朝不征之国之一的日本,被排挤出朝贡贸易体系。据记载,日本与明朝的勘合贸易的利润相当可观。从日本方面史籍的记载可以推测,室町时代每次勘合贸易的利润当不少于十万贯,为室町幕府带来丰厚的收入。[u1]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1楼2012-11-04 09: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