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早在2400年以前就为我们确立了教学谈话的范型———“精神助产术”(又称“产婆术”)。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基于其独特的哲学观和教育观,他认为: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发现潜在于自己心中的真理。
苏格拉底认为有效的研究方法即交谈对话,苏格拉底将其比喻为“助产术”:①交谈:探讨智慧的人恰恰是自己认为没有智慧,就如助产人自己不生产一样,只是帮助真理出现;②对话中的提问者必须有高超的判断力、帮助人进一步接近真理,就如助产人对于胎儿状况的判断一样;③对话中的回答者,不得不一再修订自己的学说,这是一件十分痛苦的,如同临产之苦痛。这样在对话中,可以使真理在人的心灵中逐渐地展现出来,因此,真理是无法传授的。苏格拉底的教学可贵之处在于:①教育人以一种方法,给人一种研究思路;②强调主体自己去认识真理。
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记录了苏格拉底与青年尤苏戴莫斯有关“正义”问题的谈话。在那段精彩的对话里,苏格拉底首先认可尤苏戴莫斯关于“正义”问题的见解,然后基于尤苏戴莫斯的见解引出种种新的问题请他回答,最终使尤苏戴莫斯意识到最初关于“正义”的见解是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从而愿意“收回已经说过的话”。苏格拉底的谈话式教学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通过提问、激励与引导,让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就是要通过引导、启发,使人们顿悟早已存在于心中的知识。基于此,苏格拉底在依据这种方法进行谈话中,往往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开始,进行反讥、暗示、归谬、助产,进而求得结论。苏格拉底在谈话中更注重学生理性认识的深入,人格品质的完善,教学方法甚为精密。苏格拉底重视创设谈话情境,追求一种和谐的谈话氛围,在这种情境中使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起来,把学生的既有经验与要探究、解决的新问题联系起来,把学生的理智与情感结合起来。苏格拉底追求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情境,这种情境能使学生思维发展向预定的轨道进行。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的运用一般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之为“破的阶段”。即在对方认识真理之前,首先清除干扰物———错误的观点。他通过独特而辛辣的讽刺式诘问等方法,使对方觉悟到自身观点的矛盾,激发对方追求真理的热忱,唤起“求知的强烈欲望”,进入规定情境。对那种对方陷入到目瞪口呆、无言以对的状态,苏格拉底称之为“逻各斯窘态”。这是一种极佳的情境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维的强度加大,思维的频率加快。第二阶段可称之为“立的阶段”,通过问答,定义的归纳,“精神助产”,让对方叙述自己的见解,并最终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苏格拉底在谈话式教学中讲究提问的技巧、智慧,充满了高超辩证的提问艺术。苏格拉底提问意旨明确,提问环环相扣,善于突破关键,充分挖掘对方思维潜能,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与严密性。虽然他的“真理就潜在于人们自己心中”的观点显然是属于唯心主义的,我们应当摈弃,但他确立的教学谈话的范型——“精神助产术”对于我们今天的启发式教学却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他同别人谈话、讨论问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 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 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 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不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使衷心地感谢您!”
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
雅典的牛蝇 引用文章:我是庸人 http://blog.readnovel.com/article/htm/tid_185345.html
马东方 http://eillustrated.cn/rcjs/30181.html
苏格拉底认为有效的研究方法即交谈对话,苏格拉底将其比喻为“助产术”:①交谈:探讨智慧的人恰恰是自己认为没有智慧,就如助产人自己不生产一样,只是帮助真理出现;②对话中的提问者必须有高超的判断力、帮助人进一步接近真理,就如助产人对于胎儿状况的判断一样;③对话中的回答者,不得不一再修订自己的学说,这是一件十分痛苦的,如同临产之苦痛。这样在对话中,可以使真理在人的心灵中逐渐地展现出来,因此,真理是无法传授的。苏格拉底的教学可贵之处在于:①教育人以一种方法,给人一种研究思路;②强调主体自己去认识真理。
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记录了苏格拉底与青年尤苏戴莫斯有关“正义”问题的谈话。在那段精彩的对话里,苏格拉底首先认可尤苏戴莫斯关于“正义”问题的见解,然后基于尤苏戴莫斯的见解引出种种新的问题请他回答,最终使尤苏戴莫斯意识到最初关于“正义”的见解是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从而愿意“收回已经说过的话”。苏格拉底的谈话式教学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通过提问、激励与引导,让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就是要通过引导、启发,使人们顿悟早已存在于心中的知识。基于此,苏格拉底在依据这种方法进行谈话中,往往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开始,进行反讥、暗示、归谬、助产,进而求得结论。苏格拉底在谈话中更注重学生理性认识的深入,人格品质的完善,教学方法甚为精密。苏格拉底重视创设谈话情境,追求一种和谐的谈话氛围,在这种情境中使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起来,把学生的既有经验与要探究、解决的新问题联系起来,把学生的理智与情感结合起来。苏格拉底追求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情境,这种情境能使学生思维发展向预定的轨道进行。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的运用一般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之为“破的阶段”。即在对方认识真理之前,首先清除干扰物———错误的观点。他通过独特而辛辣的讽刺式诘问等方法,使对方觉悟到自身观点的矛盾,激发对方追求真理的热忱,唤起“求知的强烈欲望”,进入规定情境。对那种对方陷入到目瞪口呆、无言以对的状态,苏格拉底称之为“逻各斯窘态”。这是一种极佳的情境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维的强度加大,思维的频率加快。第二阶段可称之为“立的阶段”,通过问答,定义的归纳,“精神助产”,让对方叙述自己的见解,并最终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苏格拉底在谈话式教学中讲究提问的技巧、智慧,充满了高超辩证的提问艺术。苏格拉底提问意旨明确,提问环环相扣,善于突破关键,充分挖掘对方思维潜能,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与严密性。虽然他的“真理就潜在于人们自己心中”的观点显然是属于唯心主义的,我们应当摈弃,但他确立的教学谈话的范型——“精神助产术”对于我们今天的启发式教学却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他同别人谈话、讨论问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 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 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 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不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使衷心地感谢您!”
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
雅典的牛蝇 引用文章:我是庸人 http://blog.readnovel.com/article/htm/tid_185345.html
马东方 http://eillustrated.cn/rcjs/30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