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通鉴吧 关注:682贴子:3,424
  • 9回复贴,共1

司马光作为政治家,很失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尽管续通鉴对司马光尽是褒扬之词,但不得不说:司马光作为政治家很失败。


1楼2012-09-04 18:35回复
    宋神宗死后,哲宗即位,但主持大局的是太皇太后,司马光担任宰相。对于王安石变法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完全无视新法中好的方面。
    在此时看到的不是一个遵循中庸之道的儒者,而是个极端的保守分子。如果此时他能抛开感情因素,理智的根据既成事实去处理问题,兼收并蓄的用人,确定下一个和解的趋势,那么在之后的时期,政局不会如此动荡。


    2楼2012-09-04 18:47
    回复
      苏轼言于司马光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聚敛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吏胥缘以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曰:“于君何如?”轼曰:“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三代之法,兵农为一,至秦始分为二,及唐中叶,尽变府兵为长征卒。自是以来,民不知兵,兵不知农;农出谷帛以养兵,兵出性命以卫农。天下便之,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今免役之法实类此。公欲骤罢免役而行差役,正如罢长征而复民兵,盖未易也。”光不以为然。
      ------苏轼的见识犹高于司马光。


      3楼2012-09-04 19:22
      收起回复
        初,差役行于祖宗之世,法久多弊,编户充役,不习官府,吏虐使之,多致破产,而狭乡之民或有不得休息者。免役使民以户高下出钱,而无执役之苦,但行法者不循上意,于雇役实费之外,取钱过多,民遂以病。光为相,知免役之害而不知其利,欲一切以差役代之,轼独以实告,而光不悦。轼又陈于政事堂,光色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尝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邪!”光笑而谢之。范纯仁与光素厚,谓光曰:“治道去其太甚者可也。差役一事,尤当熟讲而缓行,不然,滋为民病。且宰相职在求人,变法非所先也。愿公虚心以延众论,不必谋自己出;谋自己出,则谄谀得乘间迎合矣。设议或难回,则可先行之一路以观其究竟。”光不从,持之益坚。纯仁叹曰:“以是使人不得言尔。若欲媚公以为容悦,何如少年合安石以速富贵哉!”
        ------治道去其太甚者可也。范纯仁的见识亦远于司马光。
        ------范仲淹的儿子:纯仁、纯礼、纯粹,都很好。


        4楼2012-09-04 19:26
        回复
          王安石闻朝廷变其法,夷然不以为意;及闻罢助役,复差役,愕然失声曰:“亦罢及此乎?”良久曰:“此法终不可罢也。”
          ------昆岗失火、玉石俱焚!


          5楼2012-09-04 19:31
          回复
            神宗朝,西北开边,既然已经开疆扩土,应该在此既成事实的基础上考虑问题,而司马光竟然“恨屋及乌”将将士浴血奋战得来的成果,还回去,令人难以接受。


            6楼2012-09-04 19:38
            回复
              是月,夏主遣使来求兰州、米脂等五砦,司马光言:“此乃边鄙安危之机,不可不察。灵、夏之役,本由我起,新开数砦,皆是彼田。今既许其内附,若靳而不与,彼必曰:新天子即位,我卑辞厚礼以事中国,庶几归我侵疆,今犹不许,则是恭顺无益,不若以武力取之。小则上书悖慢,大则攻陷新城。当此之时,不得已而与之,其为国家耻,无乃甚于今日乎!群臣犹有见小忘大、守近遗远、惜此无用之地者,愿决圣心,为兆民计。”时异议者众,唯文彦博与光合,太皇太后将许之。
              光欲并弃熙河,安焘固争之曰:“自灵武而东,皆中国故地。先帝有此武功,今无故弃之,岂不取轻于外夷邪?”光乃召礼部员外郎、前通判河州孙路问之,路挟舆地图示光曰:“自通远至熙州才通一径,熙之北已接夏境。今自北关濒大河,城兰州,然后可以扞蔽;若捐以予敌,一道危矣。”光乃止。


              7楼2012-09-04 19:39
              回复
                司马光临终:
                初,范纯仁以国用不足,请再立常平钱谷敛散出息之法,朝廷用其言;司马光方以疾在告,不与也。已而台谏共言其非,皆不报。光寻具答刂子言:【“先朝散青苗,本为利民,并取情愿;后提举官速要见功,务求多散。今禁抑配,则无害也。”】苏轼奏曰:“熙宁之法,未尝不禁抑配,而其为害也至此。民家量入为出,虽贫亦足;若令分外得钱,则费用自广。今许人情愿,是为设法罔民,使快一时非理之用,而不虑后日催纳之患,非良法也。”会王岩叟、朱光庭、王觌等交章乞罢青苗,光始大悟,力疾入朝,于帘前奏曰:“是何奸邪,劝陛下复行此事!”纯仁失色,却立不敢言。太皇太后从之,即诏:“常平依旧法,青苗钱更不支复;除旧欠二分之息,元支本钱,验见欠多少分料,次随二税输纳。”
                ------他也动摇了。


                8楼2012-09-04 19: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