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红旗吧 关注:123贴子:236
  • 17回复贴,共1

闲聊粟裕大将的战役指挥之精妙(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论坛上有不少关于粟裕大将军事方面表现的文章, 但凡提到华东粟裕, 比较经典的说法就是"解放战争中各大战区里唯一一个拥有野战军司令才具备的战役指挥权的副司令". 然后就说这个战役胜利了, 那个又胜利了, 体现了粟裕的高超战役指挥才能.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同志也说过"粟司令的指挥越来越精妙""战场指挥搞得好..". 究竟妙在哪里呢? 似乎还没见到有哪一文具体地论述过. 也可能是已有人作过, 只是本人还没看到而已. 以下仅凭自己对已见过的资料的认识围绕这个题目闲聊一番. 请有兴趣的同学随时上来纠正错误, 指点迷津, 这样, 无论是对本人还是对这个话题有兴趣的同学们来说, 都不失为一大得益.
我认为战役的方案,部署及随后的具体实施是几个互相紧扣的环节. 如果说指挥得妙, 通俗些,就是事先设计得准, 巧妙, 有智慧的闪光, 然后是实施过程中根据实情应变得及时, 果断地改变原定的计划, 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案.
鉴于有些同学已把粟大将抬到"伟大的军事战略家"的神圣殿堂上, 而上来这个论坛的同学们是凡人, 大家还是学习粟大将的战役指挥之精妙较为切合实际.
当年宿北和鲁南两役的决策和指挥过程和粟将自己多年后的回忆有些对不上号, 而且粟将主要是用"我们"来叙述, 用"我"来说的内容, 相对当年的原始电文而言, "我"略去了不少当年的事),再参照陈参谋长和王参谋处长的回忆, 可见到陈司令是在唱主角, 这两役的指挥就不聊了. 根据莱芜战役后的会议粟将发言:"特别是这次战役,在军长直接领导之下,具体部署由我负责". 我就不聊前两役了, 从这个"特别是这次战役"聊起吧.


1楼2012-08-13 14:31回复
    根据粟将的回忆, 在莱芜战役发起前, 陈军长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设想:既然南线敌人重兵密集,战机难寻,而北线敌人孤军深入,威胁我后方,我们不如改变原定作战方针,置南线敌重兵集团于不顾,而以主力北上,以绝对优势兵力,歼灭北线之敌。陈并要他就此设想熟思.
    粟的考虑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 1. 要达北上歼敌目的, 就不能让国军发现华野主力北上, 否则北线敌就可能回缩. 而南线重兵也会北上与北线兵力夹击华野. 2.为供应和保障二十多万部队作战需要,粮草、弹药等大批物资已经从多方远集南线,一下子又要掉头随军远程北运,在山区道路不好,又只有挑担、小车的落后交通工具的条件下,会给后勤、支前带来巨大困难,任务极其艰巨.
    为此, 他认为示形于南线, 击敌于北. 后勤则要靠华东局直接领导下的老解放区人民的组织工作来完成.
    在部署上, 主力迅速北上, 同时派一部伪装华野主力留南线阻击来犯之敌, 让敌产生错觉, 南线敌军重兵就不会北上,只要争取几天时间, 主力部队就能有机会歼北线之敌.
    从粟裕提出的这个"示形于南线, 主力击敌于北"的指导思想看, 可称为巧的一种, 作战嘛, 总要讲点计谋. 陈参谋长也没出来争这个发明权, 应该就是粟先提出的了.


    2楼2012-08-13 14:35
    回复
      莱芜战役,是华东野战军陈正粟副的开始.


      IP属地:江苏3楼2012-08-13 14:37
      回复
        估计可能是这样的, 老陈提出"舍南就北"让粟去深入构思一下, 粟提出想法后, 大家都有参与讨论, 这就是"上下互相补充""形成适合实际的计划". "留一部在南线佯装主力以迷敌, 主力迅速北上歼敌"应该就是粟提出的做法, 这个就是老陈说粟的"战役指导部署"吧. 在大家都同意这个指导思想后, 下面当然就是参谋长统领的司令部的活了. 如,拟出关于兵力分配及南线部队如何阻击等等的几个方案, 在最后确定案前, 大家都有参与讨论的.
        华野主力北上前, 华野指挥部确定的方案应只包括确定留南线部队, 如何阻击, 主力何时北上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南线部队由陈参谋长指挥, 陈粟谭等就随主力迅速北上.
        战役指挥, 在确定方案后, 随后进行的就是具体实施. 有关的指挥方面, 南线的指挥就跟粟无关了, 只能算在陈参谋长的名下. 粟的具体指挥只包括北上行军中对部队的指挥及到达目的地后的作战指挥.
        据有些文章说,陈或粟搞空城计.不排除陈粟对地方部队有指示, 但那作用不是主要的, 是配合作用. 对南线重敌的阻击效果还是要靠野战军. 其实要隐蔽主力北上的意图, 又要民众组织保障后勤. 这种做法只能在老解放区才能做到, 一举一动都在百姓的视线范围内, 难怪陈参谋长想起苏区作战.
        做为敌对的双方, 谋划是自己一方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做到可能做的事, 施之于行动时还要看对方的表现来检验己方之谋的合理性. 华野虽然派部在南线阻击, 北上的部队也是夜里急行军为主,以免被国军的空中侦察发现. 但还是被王耀武发觉了, 在向校长报告后不等回复就先令李仙州北撤.


        4楼2012-08-13 14:42
        回复
          根据粟的回忆(参谋长及处长在南线指挥,这些无法与粟的回忆对照, 就以粟的为主), 因李北撤, 有人(估计是纵队首长或野指首长)建议华野先头部队建议立即出击, 以求最少抓住一小部. 但野指决定还是等主力到齐再出击. 粟用的是"我们", 应该是野指首长一起商定, 以老陈向来作风, 不会倾向因小失大, 从黄桥的"出击命令"及王德回忆鲁南一役中陈的表现看, 老陈对战机把握还是很讲究的.
          假如李不再南下, 华野可能就抓不住李部了, 那样, 华野就只好象粟说的那样"如敌北撤收缩, 我们仍可出击胶济段,打通...". 当然, 这样就没莱芜战役的战果了. 所以, 当陈粟谭等决定等主力到齐再出击时对下一步的判断如何呢? 比如说:"捉不住就捉不住, 我们就放弃歼灭李仙洲, .....", 还是"李应会再度南下....我们应等待..."
          这种情况下,华野指诸首长应不致于认为李还会南下的.
          主要变数还是这次(第一次)李仙洲的后撤, 据粟的说法, 当时"我们"决定等主力到齐再出击的设想是:
          我待主力到齐后再突然发起攻击,假如敌不再南下, 至少还可以在胶济路抓住敌人.
          但这样的战果就只有守胶济路的十二军的两个师了.
          这种变化对指挥员而言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战场的战机常一闪即逝. 当前线指挥员发觉眼看就可包围的敌人缩回去了, 大家也不知道敌是否再回来, 抓得一点就是一点的心理是正常的, 作为统揽全局的指挥员看问题就不一样了. 野指当初决定北上前就已预料了两种情况, 一是打着李了, 二是因李退缩而打不着, 则华野仍可出击胶济段,打通....
          有了这两种准备, 在李第一次北撤时决定不动等主力到齐再出击的决心就易下了, 因为如果这时令先头部队出击,战果不大, 也打得伧促, 不成熟, 达不到预定的第一个目标, 这时选择等主力到齐再行动是上策, 因兵力足些, 还可针队即时敌情有多些应变空间.
          实际上, 在王觉察华野的北上意图后, 不等校长回复即令李北撤, 这是李部收缩靠近济南以策安全的最后机会, 因为当校长严令王, 王只好派李再度南下后, 这一来回,理论上,按计划华野主力大部已张开了网, 李已难逃被围之命运, 后面的变化已不大影响战果, 无论是将七十三和四十六两军围在莱芜城内还是待两军突围出城后再围歼, 因为有个四十六军作"内应"配合, 应该都没什么难度.


          5楼2012-08-13 14:55
          回复
            纵观战役的过程, 因敌变或己方执行不到位而应变的地方, 有如下几个重要环节:
            1. 王第一次令李北撤.
            2. 王令李第二次北撤.
            3. 4,7两纵没依时赶到将46军截住, 让之退入莱城.
            4. 22日得知李北突后, 采取分割围歼的方案, 但后来2纵等没赶到,
            5. 23日定下"敌如北则运动中歼灭, 不突则今晚攻城"的方针, 李再度突围.
            关于第1点, 粟是这样说的:
            北线敌军突然后撤,曾使有的同志担心抓不住敌人,因而要求提前出击,截敌退路,并向莱芜挺进。这样,即使打不掉敌全部,也可切敌后尾。我们审慎研究后认为,我主力尚未全部到达预定集结位置,不能达成合围,仓促发起战役,无取胜把握,并且可能将敌人赶跑。相反,如我不过早惊动敌人,继续隐蔽集结主力,就可能使敌人一时还难以判断我之企图,举棋不定,徘徊失措,即使敌不再南来,我待主力到齐后再突然发起攻击,至少还可以在胶济路抓住敌人.
            因为粟不是说自己怎么考虑的, 而是"我们审慎研究", 是不是他自己先提出这样的想法而征得陈的同意呢, 根据其回忆录一贯写法, 又不能这样看. 在此前有关陈交代题目后自己如何考虑的一段里则有提到有关的判断如下:
            "'打北线之敌的最大顾虑是,在它发现我主力北上时可能回缩,使我军扑空。但即使如此,我还可乘势进击胶济路,打通鲁中、胶东、渤海三区的联系,然后休整部队,以逸待劳,从容迎击南线之敌,仍属有利。而且,我军在行动中还可以采取种种佯动措施,示形于南,击敌于北,迷惑敌人,特别是如临沂不守,就可能造成敌严重错觉。只要能争取到几天时间,北线之敌就难逃被歼的命运。
              我也考虑了南线之敌在我军主力北上后的可能动作。在北线解决李仙洲集团前,进占临沂之敌,很大可能会认为我军无力再战,即沿临(沂)蒙(阴)公路北上,加速南北对进,妄图夹击我军,另一可能为,由临沂西开往向城地区,经枣庄、临城,向北打通津浦路,以图与济南南下之敌会师;也有可能由临沂东进,打通临沂与海州的联系。但敌南线与北线相距一百五十余公里,敌西线王敬久集团一时也难以逼近,我军仍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而且敌军无论是北进、西进或东进,都会改变其密集态势,造成兵力分散,有利我尔后南下作战。"
            ------------------------
            按这一段说法, 粟认为敌占临沂后很可能会认为华野无力再战, 南线敌会北进与北线敌会合. 注意, 用了这个"很可能", 粟应该是很有信心的, 至于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信心, 粟没交代. 根据这个判断, 当北线华野部队发现李北撤时, 有人提议出击捉得一点算一点, 粟本身可能会怎么看呢? 分析如下:
            原来粟认为敌占临沂后将认为华野无力再战而北撤, 那么, 国军基于这种判断, 在北线南下之敌应不会回撤, 即使不积极南下与南线敌会合也应是就地保持准备迎战的势头才合理. 但现在北线敌北撤, 粟最少会考虑: 1.敌是否已发现华野意图(如空中侦察), 2.南线敌因占临沂太易而发觉华野仅小部阻击性质从而判定华野大部已北上.
            这种情形下, 粟不大可能仍坚信敌认为华野无力再战或没暴露意图. 而应是将这种种考虑提出来, 即上面说的(如立即出击又如何, 如不立即出击, 敌不再南来, 我仍可如何等等), 请陈定夺.
            这个可能性够大, 陈军长发言一段(我们曾准备打不着的)也可印证这一点.
            以当时而言, 这个决心不好下, 华中北上山东, 不以守城地为主, 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 华野一再后退, 为的就是寻良机歼敌, 避开进攻临沂的南线国军重兵, 主要目的是北上歼敌, 其次才是进击胶济路以打通三区联系.
            按粟说的分析, 因主力尚未全到达, 无取胜把握, 也惊动敌人(假如意图还没暴露的话), 即便敌不再来, 待华野主力到齐后再突然攻击, 仍可在胶济路抓住一部. 这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国军真的已发现华野主力北上而靠拢济南, 现在不截住一部分, 那华野真可能打不着, 虽然国军仍派部驻守胶济路, 但如已发现华野意图, 想在胶济路抓住一部分也不易. 在这个情形下, 因不能十分肯定敌已发现华野意图, 陈军长选择了按兵不动, 显然是要吃就吃大的, 同时作好了可能打不着, 只打通三区联系的打算.
            从事后看, 面对这一变化的应对是全局最关键的一着. 这个是关系到能否达成战前决心(北上歼李部)的决定, 不只是如何变更部署以较好的达成目标的问题, 而是有可能打不到敌人而要改变战役决心的问题. 老黄的观点, 综合各种资料, 粟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将战场的形势分析和团托出, 最后下决心按兵不动的还是陈军长.


            8楼2012-08-13 15:12
            回复
              不知谭老板那封信里举的莱芜战役例子讲的是什么?
              "在军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常常只看到一二步”.


              IP属地:江苏9楼2012-08-13 15:47
              回复
                粟将说了:"陈参谋长不在,刘副参谋长负责后勤事项, 此事由我负责".


                11楼2012-08-15 03:48
                收起回复
                  在粟的判断里, 最大可能的(很大可能)是国军占临沂后认为华野无力再战(并非是认为华野仅以小部阻击而主力已转移), 从而北上与南下的国军夹击. 华野主力北移, 怕的是被发现行综, 北线敌因而退缩使华野扑空, 如果国军不认为华野主力已北移而是大败而逃, 那北线即使不加速南下也不会退缩, 这正粟示形所要的效果. 换个角度说, 从粟的表述看, 他对"示形"很有信心的.
                  粟裕说:"打北线之敌的最大顾虑是,在它发现我主力北上时可能回缩,使我军扑空。"
                  所以粟考虑"示形于南", 目的是增加使国军不发现华野主力北上的可能性. 如果进占临沂的国军发现华野主力已转移而不是受重创而逃, 那"示形"就失败.
                  粟对于这个"示形"的判断是, 敌进占临沂后, 很大可能认为华野无力再战. 从而南上北下夹攻华野, 或南上北下会合. 即北线敌不会退缩回避.
                  换句话说, 粟判断"示形"使国军不察觉华野主力已转移的可能性很大.
                  按粟的说法,是阻慢其北上从而使北线华野主力争取到几天时间歼灭李部, 最重要的是北线敌不要缩.
                  如果按华野命令看, 南线以十八个团阻挡国军, 以保北线主力歼敌, 这南线阻击的作用是阻滞南线敌北上速度. 而陈士榘发布的南线作战命令则明确提到, 国军在发觉华野主力北上后就会加速进占临沂. 相信参谋长的说法不单是自己的判断而是与陈粟谭等共商后的看法. 那即是说, 华野前委认为国军很可能在没进占临沂前已发觉华野主力已北移, 而不是粟说的"进占临沂后会认为....". 这样看, 粟根据什么来判断北线敌不会退缩?
                  "示形"是为了哪个呢? 如果单是为阻缓国军北进, 而起不到隐蔽主力北上的意图, 那"示形"只是虚有其名了.


                  12楼2012-08-15 12:30
                  回复
                    粟是这样考虑的: "我如将主力隐蔽北上,可对其形成绝对优势,有把握予以歼灭,敌既认定我必固守临沂,我军突然北上,定可出敌不意".
                    这个主力隐蔽北上, 南线敌不觉, 北线敌也不察, 才能有把握歼北线敌.
                    如何迷惑南线敌呢?
                    按粟的设想, 原本敌认为华野必定固守,那华野主力北上就出奇不意. 如让南线敌占临沂, 那显然就露了行踪, 如此, 要达目的, 只能是在南线敌进占临沂前, 北线主力已抓住李部.
                    但当年华野认为, 南线国军发觉华野主力北上后将会迅速进占临沂, 怎样发觉呢? 是空中侦察吗?
                    多年后来忆当年是给后人听的. 估计当时粟不会忽悠陈及前委其他人, 既是要北上击敌, 南线是要牵制,尽可能做些动作使国军晚些发现华野主力北上 , 希望能抢得时间先围住北线李部. 但并非如粟说的"敌进占临沂后很可能...", 而是众人都预料国军不会等到进占临沂才发觉, 而是发觉华野主力已北上才进占临沂.
                    当时北线华野见李部收缩, "我们审慎"就是权衡立即出击还是等候主力到齐再作打算这两者的利弊.
                    当年华野对示形的骗敌效果的预计并不如粟将所说的那样, 华野南线阻击的作用主要是牵制, 以便北线能争取时间抓住李部而歼灭之. 所以北上先头部队发现李部北撤时, 陈粟等不是对国军还没发觉自己的意图仍有信心, 主要还是分析现在就出击所带来的一系列可能性及等主力到齐后再出击而出现的可能性, 再三权衡, 作出了按心不动的决定, 用陈军长的话说就是"我们曾准备打不着的".
                    从捕捉战机的手段来看, 选择弃南线而北上歼敌是主动而有把握的一个决定. 但在第一次敌北撤时决定按兵不动, 对于原定的歼敌设想而言, 则是被动的, 因没法将之控制在自己的手上, 敌一旦真的缩回固守不再南下, 华野就很可能扑了空. 这两种情形常是交替出现的. 有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的味道.


                    13楼2012-08-15 12:36
                    回复
                      本帖最后由 老黄 于 2010-1-13 07:31 编辑
                      继续聊战役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即王发觉华野主力围歼李部的意图后第二次令李北撤, 此时的势态与第一次北撤已有别, 那时华野大部没到, 按兵不动. 待再使李部南下后,正中华野下怀, 华野主力大部已到达指定地点,因调整部署而将发起战斗的时间推迟. 李部撤退时离华野预定发起战斗的时间尚有距离. 根据粟回忆的说法, 前线埋伏的部队眼见李部将要脱离伏击圈随即提前出击, 这时离预定发起时间尚有两小时.
                      先看粟的说法,
                      "-----------
                      我们审慎研究后认为,我主力尚未全部到达预定集结位置,不能达成合围,仓促发起战役,无取胜把握,并且可能将敌人赶跑。相反,如我不过早惊动敌人,继续隐蔽集结主力,就可能使敌人一时还难以判断我之企图,举棋不定,徘徊失措,即使敌不再南来,我待主力到齐后再突然发起攻击,至少还可以在胶济路抓住敌人因此,我们坚持了原定决心,没有采纳提前出击的建议,并督促各部加速隐蔽开进,完成对敌人的合围。
                      这时,----------------------------
                      -------------------------------------战役原定十九日发起,因时间仓促,准备未周,决定延至二十日。
                      部署刚定,敌情又发生第三次变化。十九日,王耀武查明了我军主力北移推备攻歼新泰、莱芜的企图,随又令新泰、颜庄之敌星夜北撤,并令第七十三军之七十七师迅速自张店经博山南下归建。我得此情况后,随即又对作战部署作了相应调整,并决定以第八纵队主力与第九纵队一起,以伏击手段,首歼南下归建之敌七十七师于博山以南地区,战斗预计于二十日十五时发起,并定于当晚攻歼莱芜、颜庄之敌主力。这样,待李仙洲查明情况时,我总攻已开始,他想再要调整部署也来不及了。
                      但是,当日十三时,我伏击敌七十七师的部队见到敌军即将越出我设伏地域,不得不提前两个小时发起攻击--------"
                      依其文字表达, 老黄理解为前线部队即便不是先出击而后报,也是一边出击一边上报华野野指的.
                      


                      14楼2012-08-15 12:38
                      回复
                        莱芜战役,粟的亮点被陈的光芒所盖,还算不上独当一面。


                        IP属地:广东20楼2012-08-21 00:19
                        回复
                          莱芜战役实际上很险,如果不是在青石关下的8、9二纵奋力,很可能出现两个结果:
                          1、我军在莱芜城下被包了饺子;
                          2、莱芜敌军主力北进后大部突围,我军只获得一个李仙洲。


                          IP属地:山东21楼2012-10-18 11: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