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红旗吧 关注:123贴子:236

张震回忆录中粟裕提议"淮海战役"的目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震回忆录中粟裕提议"淮海战役"的目的


IP属地:江苏1楼2012-08-04 15:25回复
    张震回忆录330页
    决战淮海
    在我军突入济南内城时,司令部根据侦察的情况,判断徐州之敌不会再行北援。粟裕代司令员便立即同我们研究,下一仗在哪里打、怎样打的问题。他的想法是:
    一、经徐州以东地区南下,在海州、连云港、两淮地区作战。其目的是削弱、孤立徐州刘峙集团,调敌出援,创造战机;打通苏北和山东的联系,取得新的“粮仓”,以支持和准备更大规模的作战;亦便于尔后从苏中南渡长江,完成中央交给我们的渡江任务。
    二、经徐州以西重返中原地区,配合中原野战军逐次歼敌,将敌人打至江边各点固守,为我军渡江创造条件。
    当时,多数同志倾向于出徐州以东地区。据此,粟裕同志在济南战役即将结束之时,于1948年9月24日向军委发电,提出:“为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及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时,能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


    IP属地:江苏2楼2012-08-04 15:30
    回复
      粟裕同志开始是不赞成打得这么大的


      3楼2012-08-04 17:00
      收起回复
        就算毛要华野直接攻歼黄兵团,他也只是估计歼黄后,徐敌也是收缩固守徐蚌一线而难以歼击,更何况如果不分割围歼黄兵团而攻淮海而打援? 毛当然是认为华野这样也是打不到援的,最后的结果是只占了淮海,将山东和华中连成一片,但徐敌收缩就很难分割了,这样只好回到中原去,或粟渡江.


        5楼2012-08-05 16:51
        收起回复
          攻济时,粟已说西兵团元气没恢复,攻济后,东兵团又伤了,你说粟裕会马上想到再来个难度更大的歼灭战? 粟这个方案是以大部休整为主要目的方案,其实是合理的.


          6楼2012-08-05 16:56
          回复
            其实,粟也该看到这个结果,徐州国军收缩固守徐蚌一线后,怎么完成歼五军和十八军这个任务呢?


            7楼2012-08-05 17:07
            回复
              从粟裕提出的418电,到豫东,济南,淮海这一系列的过程,可以看到有如下特点:
              418电, 提出不过江,理由是把过江可能损耗的兵力5万放在江北作为消灭国军主力整师的代价,只要歼四大主主力师之一,二个,江北局势即直下,否则将长期僵局.遂提出攻济打援,引五军来援而歼之,其思想是把战场引向山东及以山东为后方依靠的地头.
              由于军委同意暂留江北,但要求粟部和陈唐会合去鲁西南歼五军. 依粟自己的说法,他本人是不同意去鲁西南歼五军的,但由于军委已让步,同意己部不过江了,不好再说什么,朱老总又陪同回西兵团驻地做动员,更不好说什么.这样,后来的豫东两役不是他自己所愿的,其因,主要是还他认为在中原作战不理想.


              8楼2012-08-06 12:28
              回复
                豫东后的一个星期,毛提出许谭乘胜攻济,让西兵团阻援,粟以西兵团作战困难的理由提出两部休整,雨季后再合力攻济打援,其实是借攻济以引五军来援而歼灭之,这还是围绕他暂不过江的任务打转,只是毛这时的意图已不在以歼五军为主了,而是意在攻克济南,好让许谭南下,与西兵团和苏北兵团合作打大仗.粟虽几次坚持己见,但毛不让步,强调"主要是攻城,其次才是打援一部分",即是,攻下济南就已达到目的,能打到援也好,但打不到援就算了.
                攻济尾声,粟提出淮海战役,小部占淮海,大部队依运河边布阵打援.从毛这边看,攻济南都不能引国军来援,攻淮海也难以引国军来援,如此导致的结果将是徐敌收缩,密集守卫徐蚌一线,这样就难以分割歼敌了,国军被歼的历史显示,从来都是这一件,那一陀,零散地被共军各个分割而歼灭,按粟提出的方案,如何继续大打歼灭战呢? 就算是许谭南下与西兵团,苏北兵团合作,去哪找目标,恐怕又得跑回中原去了,这是粟所不愿的,难道粟已忘了自己当初主张留在江北大打歼灭战的? 这是不是连贯不起来?


                10楼2012-08-08 16:21
                收起回复
                  华野三十多大万大军集中在华中.徐敌又收缩徐蚌一线,正如毛当年在预计歼黄兵团后徐敌将收缩固守徐蚌一线而使得共军难以继续歼击,只好再分兵让西兵团回去和刘邓再战中原.粟如何完成他要歼五军和十八军的任务呢? 而粟又不想回中原作战.难道三十多万大军强攻徐州? 有些为粟这个计划圆说的人认为,占了淮海,华野布阵于运河一线,使津浦线暴露于我军面前,易于攻击,难道当年毛也看不到? 为何他会认为只好回中原去作战? 这么一对比,只能说,这些人是为圆而圆,恐怕这些人说完后,自己也不信.


                  11楼2012-08-08 16:40
                  回复
                    秦参谋画的一九四八年华野指挥位置运转路线图.


                    IP属地:江苏12楼2012-08-09 09:45
                    回复
                      梳理一下粟裕的思想发展过程.
                      48年一月,粟提出中原三军,即刘邓,陈粟(西兵团),陈谢三部,突集突分歼敌.(在中原作战)
                      四月,粟提出己部不过江,留江北歼国军一,二个主力整编师,则中原局势将直下,建议集华野大部攻济打援(歼五军).
                      五月,军委同意粟暂留江北,但要求西兵团去鲁西南歼五军,粟虽不认同也不好反对.多次策划歼五军未果,最终打了个豫东两役.歼了国军机动兵力里的七十五师及一个国军兵团部.
                      七月,提出东西兵团休整后合力攻济打援.
                      八月,提出以打援为主的设想.最终战役完结也没见五军来援.
                      九月,提出淮海战役,趁华中国军兵力空虚,占淮海,沿运河布阵,只要目的还是打通山东华中及休整.


                      13楼2012-08-09 15:41
                      收起回复
                        从上面过程看,粟裕认为打掉一两个国军主力整编师,局势即转变,所以他提出不过江并获中央同意后,致力于围点打援的办法以歼五军,这也是中央同意粟不过江的条件,但豫东及攻济两役,他虽然苦心策划,而且攻济时多次坚持以打援为主,均无法歼五军,让粟裕建议淮海战役时首次没出现打五军的字眼,这是思想上的一个转变.
                        有意思的是中央对粟领受的任务的态度,粟提出不过江,是要以过江可能损耗的兵力作代价来歼一两国军主力师,但他是提出回山东打的,估计是在中原作战大半年并无啥战果,以七个纵队分割五军以围歼而不得,这些经验让他觉得回华东作战会更有利.但中央要他去鲁西南歼五军,当粟几次策划未果后,中央指出可分几次歼敌,甚至不一定先打五军,当豫东两战付出巨大伤亡的代价也没法歼五军后,到济南一战,中央已转变战略方针,歼不歼到国军主力已是其次,要占重要城地以支持继续战争了,粟仍停留在完成任务的思想,而当济南后,粟提出一个占地以休整为主的方案,实际上是通过济南战役领会了中央的意图,打通山东和华中的联系.但中央则加了菜,让华野首先围歼国军整编后的兵团,这是前所未有的,豫东时的兵团也还是两个师的兵力,黄百韬兵团最少是四个师的兵力,这是粟裕所不会想得到的.
                        \


                        14楼2012-08-10 15:52
                        回复
                          粟在豫东时萤思苦想以五军为围歼目标,跳不出这个框,最终究只能歼七十五师, 到了济南,粟还是坚持以打援为主要目的,也是盯着五军,到了淮海,不仅是因豫东和济南两战带来的损耗让粟不会马上考虑下一步以歼国军主力为目标,而且其任务是歼五军和十八军,因此粟也不大可能考虑以大大加强了的黄百韬兵团为目标来个更大的歼灭战,这个可从粟谈淮海战役时所说,"当时我们还没考虑以围歼黄兵团为目标".


                          15楼2012-08-11 03:45
                          收起回复
                            搏捕战机的眼光较高----体现在哪呢?


                            16楼2012-08-17 04:28
                            回复
                              粟比较倾向的做法是围点打援,即佯攻打援,从来不主张直接围攻国军.从鲁南攻枣庄吃大亏起,孟良崮到南临,都是类似的,孟良崮原来不打算是攻坚的,是围歼行进中的七十四师,但七十四退守孟良崮,居高临下,变成攻坚,这是粟所不愿的. 418建议不过江,攻济打援来歼五军,不是后来的去鲁西南围歼五军.济南也是攻济打援,淮海也是攻淮海打援.
                              能不能说其长处的是围点打援?


                              17楼2012-08-17 04:5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