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颜守绪吧 关注:164贴子:4,481
  • 8回复贴,共1

读《金史·完颜陈和尚传》之杂记(云梦妖刀原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金哀宗正大九年(公元1232年,是年正月改元开兴,四月又改元天兴)正月十六日,钧州(今河南禹州)城内,三天三夜的大雪终于停了,天渐渐放晴,凛冽刺骨的寒风中隐约夹杂着一股焦臭血腥的气息。城内四处都是冲天的浓烟,如同巨大黑色帷幕,将这座不大的城敦穹盖的严严实实。城东条石铺就的街道上,没有行人,只有横七竖八的尸体以他们生前最后的姿势纠缠堆集在一起,缺刃的战刀、断折的长枪、破烂的头盔甲胄、数不清的箭矢眼下正和它们的主人一样散落四地,尸堆里不断汨汨渗出的血水将地上的积雪融化后,慢慢蜿蜒汇流成一条条赤红的小溪,让人宛如置身于阿鼻地狱。四处寂静,只听得到过往“嘚嘚”的马蹄声,骑在马上的是这场惨烈巷战的获胜者——蒙古人,这些长着黄褐皮肤细眼扁平脸的髡发战士,毛毡帽、皮甲上血迹斑斑,面无表情的在街道上游弋穿行。如果听到尸堆里偶尔传来几声细微呻呤,他们就会悠闲的策马上前去补几刀或者戳上几枪,让一切重归于寂静。夕阳就快落下了,但它还是不甘心的将最后余晖透过漫天黑烟的缝隙,投射在残破的城墙、房屋、街道、树木、死尸上,给它们涂抹上一层氤氲般的金色。街道尽头的旮旯处,策马信步的蒙古骑兵突然发现一个魁梧身影正由远及近的慢慢朝他们走来。余晖包裹着这个身影如同给他披上一件光辉锃亮的金甲,光芒闪耀,竟让众人的视网膜感觉有些刺痛。待距百十步远,才慢慢看清,那人大概三四十岁,有一张棱角分明的脸,体格魁健,伟岸身躯上的一身紫罗袍官服虽渗透着片片血渍,但腰间荔枝金带却在夕照下熠熠有辉。沉毅黝黑的脸庞上,剑眉如刚,虎眼炯炯,英武逼人间又夹带些隐隐书卷气,虽无语,但他身上却兀自散发出一种不怒自威之气。迎面汹至,竟让久经战阵的蒙古兵有些发怔。领头的蒙古百夫长正欲问话,那人倒先开口了,声音琅琅铿锵,带着一种久居上位者的淡定:“我乃金国大将,有事欲白于汝军主将,尔等可为前导。”乍听此言,众蒙古兵更觉此人来历不凡,败军之季,慷然自投,寻常将佐安敢有此胆魄?领头的百夫长反应倒还快:“大营距此甚远,将军但可上马,随我等归营。”随即有人出列牵出一匹黑色无主战马。那人点点头,轻身跃上,动作娴熟利落,一气呵成,一看即知为骑御精湛,久历沙场之人。众骑见他上马,即上前将其围簇于间,拥夹而行。那人在马上沉默无言,只是挺胸直项的矜持姿态,竟让人觉得周围押解的众蒙古兵反倒成了他的亲随扈从。马蹄声声,骑影匆匆,沿着街道,一行人很快驰出这座血迹未干之城。在一片无尽穷目的苍茫雪原画卷上,他们如一群跃动的墨点,渐行渐远,最后于残阳大地的渺渺边际间,消弭成历史的一道璀璨晚霞……。


1楼2012-08-01 11:18回复

    这里本人要插议,在诸代亡国之君中,史家对金哀宗的评价是很高的:“区区生聚,图存于亡,力尽乃毙,可哀也矣。虽然,在〈礼〉‘国君死社稷’,哀宗无愧焉”(《金史·卷十八·哀宗本纪》)。而《大金国志校证·卷二十六》里也说他即位后:“尊师重道,经筳有官,劝农薄赋,黜陟有条;寸兵尺铁,不挑衅于四方;因陋就简,不增广于宫阙。一意俭约,勤心抚摩,河南士庶稍归之。谓之守文之令主则可。”其人性格“宽和慈仁,少而嗜书,长而博学。……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虽然同样为末代国君,但比那个峻刻寡恩、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无疑要更胜一筹。在宋人那里,他还获得了一个更嘉美的谥号:义宗。“制事合宜,道无不理曰义”(《逸周书·谥法解》),足见对他的肯定。
    听到哀宗如此勉励,陈和尚“且泣且拜,悲动左右,不能出一言为谢”(《金史·卷一百二十三·完颜陈和尚传》)。随即陈和尚以白衣之身出任紫微军都统,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转任忠孝军提控。忠孝军“皆回纥、乃满、羌、浑及中原被俘避罪来归者,鸷狠凌突,号难制”(《金史·卷一百二十三·完颜陈和尚传》),是一支不折不扣的杂牌军,陈和尚到任后励精图治,与军士同甘共苦,很快使其成为一支劲旅,史载忠孝军“所过州邑常料所给外秋毫无犯,街曲间不复喧杂,每战则先登陷阵,疾若风雨,诸军倚以为重”(《金史·卷一百二十三·完颜陈和尚传》)。
    在被赦的短短四五年间,陈和尚屡立战功,自刑徒而官至御侮中郎将。其中有三次大胜使他名声大振,誉满天下:一为大昌原(今甘肃宁县东南)之战。正大五年(公元1228年),蒙古大将赤老温进攻陕西,发起庆阳之战,渐至泾州,断绝庆阳粮道,兵进大昌原,总帅平章政事完颜合达问谁可为前锋出战,史载“陈和尚出应命。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于是“是日,以四百骑破八千众”(《金史·卷一百二十三·完颜陈和尚传》)。以区区四百杂牌军大破八千当时世界上最可怕之军队---蒙古军,陈和尚的胜利“盖自军兴二十年始有此捷。……一日名动天下”(《金史·卷一百二十三·完颜陈和尚传》)。二为卫州(今河南汲县)之战。正大七年(公元1230年),蒙古真定万户史天泽等率领河北蒙宋联军围攻卫州。金哀宗调遣平章政事完颜合达、枢密副使移刺蒲阿领兵十万救卫州。完颜陈和尚率忠孝军及亲卫军等三千人作先锋出击,大败蒙古兵。卫州之围遂解。三为倒回谷之战。正大八年(公元1231年)正月,蒙将速不台攻破小关,攻掠卢氏、朱阳。潼关总帅纳合买住领兵拒战,求援于行省。行省再次派出完颜陈和尚出战。陈和尚率忠孝军一千,都尉夹谷浑领军一万来援,速不台大败,金兵一直追到倒回谷口(今陕西蓝田东南)才还。卫州和倒回谷两战的具体细节史载不详,可能是因《金史》为元人所编篡,对于蒙古军的败绩便有所遮掩讳忌。但不管怎样,陈和尚能在金朝国势日蹇,朝不保夕的困境中三败如日中天的蒙古军,这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战争奇迹。


    3楼2012-08-01 11:18
    回复

      壮哉!烈哉!大丈夫哉!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诚斯然也!陈和尚殉国时四十一岁,是年六月,哀宗诏赠镇南军节度使,塑像褒忠庙,勒石纪其忠烈。
      古人尝谓人若不朽,必有“三立”为其一。“三立”即立功、立言、立德。完颜陈和尚为一武人,立功者未有田单、谢玄再造社稷之奇勋,立言者亦无孙武、吴起著书立说之旷名。然陈和尚何以能彪炳千秋,青史垂名?无他,唯其倚忠义之德而可立万世,其肩堪比岳飞、于谦,踵接至苏武、张巡,“千载以下犹有生气!”(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二七》)。
      完颜陈和尚之忠义,是基于对国家民族的无限忠贞而迸发出的诚挚情感。它是以“忠君”为载体表象的,因在古时,君王便是整个国家民族的最高象征,“君者,国之隆也”(《荀子·致士篇》),是与国家民族和二为一的。这种情感和观念被儒家所吸取,并将之发扬光大,历代先贤都格外崇尚“忠义”,并使其从一种行为模式而上升为道德理念本体,时时刻刻履行,乃至为此弃生舍命也在所不惜。从孔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到孟子的“义,人路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直至朱子的“尽己之谓忠”(宋·朱熹《朱子语类》)。所言莫不如是。
      有金一代,以女真人为国本,而女真本是“旧俗无室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夏则出随水草以居,冬则入处其中,迁徙不常”(《金史·卷一·世纪》)的渔猎部落,“于北地中最微且贱”(《大金国志校证·金国初兴本末》),其民“旧无仪法,君民同川而浴,肩相摩于道”(宋·洪皓《松漠纪闻》)。自金初兴兵以来,汉风渐染。金太宗时,在距汉壤极偏远的北地宾州(今属辽宁),便有其女真千户“其论议亦可听,衣制皆如汉儿”(宋·洪皓《松漠纪闻》)。金代中期以后,女真人汉化尤甚,儒家“忠义”精神也随之被其所大力推崇,在《金史》忠义传中有记载的殉国女真义士43人,其中科举出身的竟达17人之多,“女真入中州,是为金国凡百年。国朝(元朝)发迹大漠,取之。士大夫死以千百数。自古国亡,慷慨杀身之士,未有若此其多者”(元·虞集《道学元古录·卷五》)。完颜陈和尚虽非进士出身,但他读书通儒知礼仪,临大节而死王事,与之又有何异?
      正所谓“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教化之所及,人人皆能至尧舜而躬理天下;忠义之所至,胡夷亦可成先烈为万世景仰!
      是故,历史虽为胜利者所书写,但主角却永远是忠义者!
      (笔者注:本文有少部分段落引用网上资料)
      


      5楼2012-08-01 11:19
      回复
        顶(用ipad没有表情)


        IP属地:广东6楼2012-08-01 12:29
        收起回复
          路过,拜祭!


          7楼2012-09-09 12:53
          收起回复


            8楼2012-09-10 19: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