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猛兽吧 关注:799贴子:1,815
  • 2回复贴,共1

晚三叠世关岭鱼龙的原始尾弯对比研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07-29 21:16回复
    127 节椎体高度明显变小,第130 节前后几节椎体高度均小于前后椎体,说明此处椎体有高度明显变小的趋势,符合尾弯处的椎体特征〔3〕。从图5( a) 可见,标本dp-50 背椎和尾椎整体为背侧长与腹测长近等的圆饼状,在第125 节前后椎体背侧长大于腹侧长,两节椎体加上缺失的126 ~127 节椎体,这时梯形椎体所形成的弯角约为10°。在图5( b) 中可见在第129 节前后几节椎体高度明显变小,符合尾弯处的椎体特征〔3〕。图6( a) 中可见,标本SMNS 54064 背椎和尾椎整体为背侧长与腹测长近等的圆饼状,第71 ~ 77 节椎体背/ 腹侧比值均大于1. 3,其中71,72,75 节椎体可达1. 6 以上,侧视明显呈梯形( 图2( c) )。此时
    梯形椎体形成的弯角为60°,为典型的鱼龙尾弯。在图6( b) 中可见标本SMNS 54064 椎体高在第40节前逐渐增大,在第40 节左右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变小,从第69 节椎体开始椎体高度迅速变短,但趋势不如标本Gmr 006 明显。
    3 结论和讨论
    据文献〔3〕,背侧长/ 腹测长比值大于1. 1 的鱼龙尾椎椎体为梯形椎体。由上述研究可以发现,标本Gmr 006 具有3 节梯形椎体,标本dp-50 具2 节梯形椎体,同时其相应的椎体高度变短,具备了尾弯的特征,说明此时鱼龙尾椎椎体形态较早-中三叠世已有较大的演化,椎体骨骼形态已经特化。但是与典型的鱼龙尾弯标本SMNS 54064 相比,其尾弯弯角仍较小,仅为10° ~ 15°,远不及后者(60°) 显著,表明其鱼龙尾弯处于演化的原始阶段,与此时鱼龙所处的演化阶段一致。尾弯的出现显示鱼龙在晚三叠世已经开始适应了远洋游泳生活,较早-中三叠世具有了更强的游泳能力。鱼龙尾弯在晚三叠世就已经出现,突破了传统认为只有侏罗纪的鱼龙才具有尾弯的观点。尾弯在此时出现说明了鱼龙在晚三叠世骨骼形态已经发生
    根本变化,而不再只是骨骼排列或表型等的特化,这种骨骼学形态的变化与鱼龙此时所处的演化阶段是一致的。晚三叠世大型鱼龙类体长可以达到10 m,甚至15 m以上,如Shonisaurus〔7〕和Guanlingsaurus,这种巨大的体型要求此时的鱼龙不再仅局限在近岸和浅海的生活环境,而是向更开阔的广海进军。另一方面,鱼龙成功延续到侏罗纪并辐射分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鱼类外形的出现,尾鳍作为其快速游泳的动力源,是其向远洋进军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可以说,尾弯的演化即决定尾鳍的演化,从而决定了鱼龙向远洋过渡的进程,尾弯在晚三叠世的出现表明大型鱼龙类在此时已经有能力开始向远洋扩散,为其成为海洋中的霸主奠定了基础。自鱼龙最初被发现至今,由于三叠纪和侏罗纪鱼龙在形态学上的显著差异,同时缺少过渡类型的化石材料,这两个时代的鱼龙类群之间不易建立联系,对三叠纪和侏罗纪鱼龙的研究常彼此分离〔6〕。晚三叠世的鱼龙尾弯作为一个过渡性状,将高度特化的侏罗纪鱼龙与较为原始的三叠纪鱼龙连接起来,对于探讨鱼龙目整体的分类学及分支谱系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是鱼龙目单系起源的又一例证。此外,继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绝灭后,生物圈经历了
    早-中三叠世的动荡和恢复,至晚三叠世已经全面复苏并进入中生代生物演化的鼎盛时期。尾弯的出现与鱼龙此时所处的环境背景是吻合的,表明大型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的演化速率较一些传统观点更快,它们自早三叠世晚期出现后,在中三叠世仅17. 2 Ma〔5〕的时间里发生了迅速的演化分异,完成了由近海向远洋的过渡。据统计,三叠纪的鱼龙在属级别的分异度上已经达到了侏罗纪和白垩纪的水平〔6,14〕。因此,不难推测,鱼龙尾弯的出现也许比关
    岭生物群( 卡尼期) 更早,生物圈在中三叠世的辐射速率很可能比我们目前所了解的更快。
    


    4楼2012-07-29 21:52
    回复
      我点一丝烛火,一时泛滥了思念。?


      6楼2017-01-04 11: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