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紫色吧 关注:19贴子:222

身心灵之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RT


1楼2012-02-04 15:46回复
    身心灵探索的内涵就是从最深的真理来了解自己,大部分人了解自己是通过心理学,
    比如荣格理论、弗洛伊德理论,还有一些人通过成长课程(如卡耐基)等实际的层面来辅助
    自己,当然后者同真理没什么关系。真理是一个大彻大悟已经见到宇宙实相的人,他所悟到
    的生命的真相和智慧,有对宇宙对人性的深刻见解。这个与心理学结合,在西方叫做心理学
    第四势力——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带灵性层面的。
    我们大部分人的高层意识都没有发展,还活在比较初段的次元里面,其实我们内在世
    界里还有很多经纬面,所以要逐渐探入这个经纬面,与深度心理学相结合。
    ---胡因梦
    


    2楼2012-02-04 15:49
    回复
      我们从目睹肉身中升起了对肉身的认同,从目睹自我中升起了对自我的认同,从目睹痛苦
      中升起了对痛苦的认同。于是不可避免地,我们被自己认同的东西所掌控,也被自己无法转化
      的东西所折磨。我们以大量的痛苦鞭笞自己,我们在时空和恐惧的凌虐下受苦。
      ---《一味》肯·威尔伯


      4楼2012-02-04 22:14
      回复
        两种人生的基本功课
        70年代的初期,我在北加州买了一栋房子和一小块地。我和妻子花了十一年的时间,
        开垦出一片有机园地。我们计划靠这块土地维生,包括畜养一些供给羊奶的山丰、绵羊和
        。那种生活十分美好,我们觉得能以这么健康的方式来扶养我们的孩子,真是一件令人心满
        意足的事。但是后来我和我太太的免疫系统却出了严重的问题,医生在我们的血液中发现了
        高浓度的DDT。原来在我们还没购买这块土地之前,DDT的残余物早就埋在土里了。毒素间接
        地透过我们细心培育的蔬菜和家畜的肉进入我们体内。长期污染的结果,瓦解了我们的免疫
        系统。讽刺的是,费尽心力想活出健康的有机生活,却导致令身体赢弱不堪的慢性病。
        这件事不能怪罪任何人,因为在那个年代,人们通常都把杀虫剂的残余物埋在土里。我
        们想让生活变得安全舒适的策略失败了,其结果是日子过得更加如履薄冰。不论我们多么努
        力,不论我们的动机有多么良好,仍然无法保证不掉落冰水中。没有一种方法能让我们掌控
        世界,免于灾难。真正的重点是,我们能不能从对策失效的无助感里学到一些智慧。罹患免
        疫系统失衡的疾病之后,经过了许多年,我才真正明白失控的无助感里所埋藏的智慧是什
        么。
        然而,即使我们从这些重大的挫败之中学到了一些事,但只要双脚一站稳,经常又会
        回到如履薄冰的状态。也许我们已经从掉落到大洞里获得了一点教训,但眼前日常中的那些
        裂缝又该怎么办?我们能不能从这些细小的裂缝——心中的烦扰、情绪的起伏、想保护自己
        的那份挣扎、自卫和排斥的反应——来认清我们的失望。
        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自己如何继续在薄冰上滑行——利用各种的认同、对策和意像让
        自己继续滑下去。我们必须认清自己是那么费力地想让这些对策生效。如果感觉情况不对
        劲,统合感及舒适感都遭到挑战时,不妨敞开心胸来学习下述两种基本的功课。
        第一,我们应该认清与其逃避困境,不妨将困境视为道途。这是一种基进而又必要的观
        念上的改变。每当有不悦的事情发生时,很少有人会想跟这些事产生牵连。我们往往会认为
        “事情不该是这样的”或“人生不该如此混乱”。谁说的?谁说人生不该如此混乱?只要人生
        一不符合我们的期望,我们通常都想改变它以符合自己的期待。然而修行的关键就在不企图
        改变我们的人生,而是要改变我们和心中那些期待的关系——学着将所有发生的情境都视为
        我们的道途。
        困境并不是道途上的障碍;它们就是道途本身。它们往往会带来觉醒的机会。我们能不
        能将己所不欲的情况,包括那份无所依恃的感觉,看成是我们的闹钟?我们可不可以将其视
        为获得学习机会的一种征兆?我们能否让它穿透我们的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踏出了
        向生命开放的第一步。我们将开始领会顺受任何一种生命情境的真谛。即使厌恶它,仍然知
        道眼前的困境就是我们修练的对象、我们的道途、我们的人生。
        第二,当我们遭受打击时,是否能学着不去指责任何人——包括别人、我们自己、外在
        的情况或是生活本身——而将注意力转向内在。感到苦闷时要做到这点是最困难的事之一,
        因为我们想护卫自己的心实在太强烈了。我们太想让自己恢复正常了。但如果能检视一下我
        们所带来的问题,包括自己一贯的信念、期待、要求和渴望,便可能产生一些帮助。我们也
        许会逐渐明白:只要心中生起一种情绪上的反应,就会发现自己还有某些信念尚未得到深入
        的检视。只要能继续修持,这份理解会逐渐变成我们的自知之明。
        理智上我们也许知道该深入地观察内心,然而我们并不真的认识它。有时我们会嘲笑
        那些连自己最明显的问题都看不到的人,但很不幸的是,那些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承
        认,我们根本不想看到那些会令自己烦恼的问题。基本上我们只希望生活能取悦我们——感
        觉舒适和安全。我们和未知的领域之间只有一层薄弱的信念,而这不可靠的支撑就是我们最
        不想暴露出来的东西。为什么?因为如此深入地探测自己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然而,除非
        能觉察到薄冰底端那个被自己遗忘的东西,否则我们将漫无目的地继续溜下去。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渐进而根本地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朝着观察、学习和纯然面对一
        切的方向发展。也许没有任何事比愿意安住更重要了。单纯地安住在我们的经验之上——即
        使是沉重而阴暗的痛苦感——往往能引发一种放松和鼓舞的感觉。因此,愿意在失望和幻灭
        中学习成长,才是关键所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一向被我们视为无法忍受的痛苦就变得容
        易亲近了。一旦培养出愿意安住在经验之中的习惯,你会发现每一件事都是可行的。如果无
        法领悟个中真谛,我们往往会切断那开放、连结及感恩的天赋本能。
        ---《平常禅》


        5楼2012-02-06 19:19
        回复
          人生基本的事实
          佛陀认为人生有三种特质:无常、苦与无我。在佛陀的眼中,众生身上都烙有这三种印记。从自己的经验去发现这些特质的真实性,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如实地面对事情的真相。
            第一次听闻这个教诲时,我觉得这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论。然而一旦开始留意自己身心的活动,先前的观念就改变了。我从自己的经验中发现,没有一样事物是静止不变的。我的情绪就像气候一般不断在变化着。我无法掌控思想和情感的发生,也无法让它们停止不动。它们停止了之后又会继续活动,活动了一会儿又停了下来。即使是最顽强的肉体疼痛感,只要一被注意到,也像潮汐一般随时在变化着。
            我非常感激佛陀为我们指出,人类终身奋力对治的问题不过是一些平常而普通的经验罢了。人生“确实”是不断在起起伏伏的。人或各种情况都无法逆料,其他的事物也是如此。不论是圣人、罪人、赢家或输家,每个人都清楚一旦碰到己所不欲的事物有多痛苦。因此我很感激有人看到并指出了下面这个真相,那就是,人生绝不会因为我们无力或有力正当行事,便能免于上述的苦恼。
            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或固定不变的,凡事皆无常乃是人生的第一印记。这就是事物最平常的状态。万事万物都在过程中。每一棵树、每一根小草、所有的动物、昆虫、人类、建筑物,有情与无情众生,时时刻刻都在改变。我们不需要成为神秘主义者或是物理学家,才能明白这层真理。然而在个人经验的层次上,我们却一再抗拒这项基本事实。因为它意味着人生无法永远顺我们的心。它意味着有得必有失,而我们并不喜欢这项事实。
            有一段时期我的工作和住家都产生了变化。我觉得不安、不确定,有点无依无恃的感觉。为了想得到创巴仁波切的帮助,我向他抱怨自己不太能适应这段过渡期。他面无表情地看了我一眼,然后说道:“我们永远都活在过渡期中。”接着他说道:“如果你能轻松地面对它,就没问题了。”
            我们要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凡事都会耗尽。虽然我们可以理解这层真理,但是在情感上却对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厌恶感。我们要的是永恒;我们期待永恒不变。我们自然的本能就是追求安全感,并且深信自己总能找到它。在日常生活的层次上,我们往往把无常经验说成挫折。我们利用日常的活动来遮蔽各种情况中的暧昧性,并且消耗了大量的精力来抵挡无常与死亡。我们不喜欢自己的身材走样。我们不喜欢自己年华老去。我们害怕皱纹和下垂的肌肤。我们不断地涂抹着美容用品,就好像真的相信自己的头发、皮肤、眼睛和牙齿可以奇迹似地逃脱无常的定律。
            佛法启发我们摆脱这种受限的生活方式。它鼓励我们逐渐学会放松,并且全心全意地领会这既平常又显而易见的真相。认清这个真相并不意味总是看到人生的阴暗面。这意味着开始去理解我们并不是唯一无法好整以暇的人。我们将不再相信有人可以躲开那份不确定感。
            人生第二个印记就是无我。身为人类,我们和其他万物一样无常。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随时都在变化,思想和情绪也不停地生灭。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能干的或是无望的——我们的根据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一闪而逝的刹那?还是昔日的成就或挫败?我们执著于自我的顽强概念,并因此而行动不良。没有任何的人或事是固定不变的、把无常的真理看成解脱的源头,或是令人恐惧的焦虑之源,这两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将造成截然不同的后果。日积月累的结果到底助长了痛苦,还是增加了喜乐?这才是问题所在。
            有时无我又称为“没有自我”。这样的观念很容易被误解。佛陀的原意并不是说我们就消失不见了——或是从此丧失了个性。一位学员曾经问道,“无我的体悟会不会让人生变得灰蒙蒙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佛陀要阐明的是,我们误以为自我是坚实存在的,而自己和他人是分离的,这种概念的限制性真是令人痛惜。我们绝对有可能穿透生活中的剧情,不再坚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往往把自己看得太严重,而且认为自己太重要了,这才是问题所在。我们总是合理化自己的烦恼,甚至合理化自己对自己的中伤,或是总感觉自己比别人聪明。自我重要感其实会伤到自己,把自己局限在好恶的狭窄世界里,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对自己和周遭的世界感到乏味透顶,永远也得不到满足了。
          


          6楼2012-02-08 22:46
          回复
            了解自己
            人若要深入地了解自己,就需要平衡。也就是说,人不能寄希望于用弃世的办法来了解自己,也不能深深纠缠在这个世界中,以至于连了解自己的机会都没有。必须要有平衡,既不是抛弃,也不是默许。
            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并非通过脱离社会的过程实现,也不能通过隐居到象牙塔中来进行。如果你我真的能够细致地、智慧地深入探索这个问题,我们就会看到,我们只能在关系中而不是在孤立中了解自己。没有人能孤立地生活。生活就是关系。只有在关系的镜子里,我才能了解自己,那意味着,我必须在关系中对我的思想、感受和行动分外警觉。这不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也不是什么超凡的努力,而是像所有的河流那样,虽然几乎都找不到源头,但当河水流动并变深的时候,它们就积聚了动力。在这个疯狂而又混乱的世界上,如果你审慎地深入这个过程之中,带着细致和耐心,没有谴责,你就会看到动力是如何开始积聚的,而这又不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
            --克


            8楼2012-02-19 21:24
            回复
              并非自我改善
              想要改善自己的人永远无法觉察,因为改善意味着谴责和实现某个结果。而在觉察中,观察是没有谴责、没有拒绝或者接受的。
              那觉察从外在的事物开始,在与事物和自然的关系中觉察。首先,觉察到自己周围的事物,对事物、对自然敏感,然后是对人们敏感,那意味着关系;然后是对观念的觉察。这种觉察,对事物、对自然、对人们、对观念的敏感并非由互相分离的过程组成,而是一个一体的过程。那是对每件事物的不断观察,在自己的每个思绪、感受和行动产生时对它们不断观察。
              --克


              9楼2012-02-19 22:06
              回复
                对安全的追寻
                全世界的人类始终都在追求安全,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安全,还有心理上的安全。当人们从各种形式的幻象和分裂的信仰、教条、宗教约束等等之中寻找心理安全时——心理上的安全实际上并不存在,那么身体上的安全就被否定了。当心理上存在这些划分时,就必然会存在生理上的划分,所有的冲突、战争、苦难和悲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残忍行为都会随之而来。
                安全存在于任何关系之中吗?
                在心理层面,在我们与观念、人们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之中,我们想要安全感,但是关系之中究竟有任何安全可言吗?显然没有。想要心理安全,就是在否定外在的安全。如果我作为一个印度教徒,有着所有的传统、迷信和观念,如果我在心理上想要安全,我会将自己与带给我巨大安慰的更大的群体相认同。所以我膜拜旗帜、民族和部落,将自己与外面的世界分离开来。而这种分裂显然会带来身体上的不安全。当我膜拜民族、传统、宗教信条和迷信,我就把自己分隔在了这些范畴之内,接着显然我必定会否定其他所有人的安全。头脑寻求身体上的安全,但是当它寻求心理安全时,身体安全就被拒绝了。
                没有永恒的关系
                存在任何心理安全和确定性,或者头脑一直在追寻的那种安全吗?显然,当你非常密切地观察任何形式的关系,就会发现确定性并不存在。以夫妻或男孩和女孩为例,他们想要建立稳固的关系,然而会发生什么?当妻子或者丈夫看了别人一眼,恐惧、嫉妒、焦虑、愤怒和仇恨就会产生;永恒的关系并不存在。然而头脑却始终想要归属感。
                在关系中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安全?
                那么,不安全是什么?在相互关系中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安全?外部世界中有着巨大的不安、混乱和痛苦,每个人都想要他自己的空间、他自己的安全,想要逃离这可怕的不安全状态。所以,我们能否一起探询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安全?——而不是探究安全是什么,因为你的安全感或许是个幻觉。你的安全或许存在于某个浪漫的理念、某个意象和传统之中,或者家庭和头衔之中。“不安全”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在你与妻子或丈夫的关系中,并没有彻底的安全感。总是有这种背景,这种感觉,觉得一切都好像不太对。所以,和我一起来探询人类为什么不安全。是因为没有工作吗?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人口过剩,也许有一个万人在争夺一份工作。这一切你们难道不知道吗,还是我虚构出来的?如果我们并非不安全,我们就不会谈论神,我们就不会谈论安全。因为我们不安全,所以我们追求它的反面。
                安全和依赖
                想要安全的愿望,是最奇妙的事情之一。而那安全必须为世人所认可;我不知道你是否看到了这一点。我写了一本书,我在那本书中找到了我的安全感。但是那本书必须被世人认可,否则就没有安全可言。所以看看我做了什么——我的安全在世人的看法之中!“我的书销量数以千计”,我为世界创造了价值。在通过一本书——无论通过什么东西——寻找安全的过程中,我在依赖我创造的这个世界。所以那意味着我不断地欺骗自己。要是你们看到这一点该多好!所以,思想想要安全的渴望,就是不确定性的来路,就是不安全的来路。
                思想能带来安全吗?
                那么,思想能从根本上、从本质上带来心理上的安全吗?思想有它的位置;但是,当思想假装它能够带来心理安全时,那么它就活在了幻觉之中。思想想要终极的安全,就制造出叫做神的东西;而人类抓住那个想法不放。思想可以制造出各种浪漫的幻想。而当头脑在教会的信条中,或者其他教义的断言中,或者无论从什么之中追求心理上的安全时,它就是在思想的结构中寻找安全。
                生活不断叩响我们的大门
                当我们紧闭我们房子的门窗,我们感觉非常牢靠,我们觉得安全,没有麻烦。但生活并不是这样的。生活不断叩响我们的大门,试图推开我们的窗子,好让我们看到更多;如果我们出于恐惧锁起了门,拴上了窗户,那叩门声只会变得更响。我们越是紧抓任何形式的安全,生活就越是步步紧逼。我们越是害怕,越是封闭自己,我们的痛苦就越强烈,因为生活不会扔下我们不管。我们想要安全,但是生活说我们无法安全;于是我们的挣扎开始了。
                --克
                


                10楼2012-02-19 22:19
                回复
                  内在的探索
                  根据10月4日广州购书中心读者见面会演讲录音整理
                  我们内在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小宇宙,大部分人没有跟它连接,但如果我们不跟它连接的话,我们根本不知道《钻石途径》里面所说的“本体”到底是什么,这本书一直在讲“本体经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边忙碌地去应付生存问题,应付各种关系互动,应付养活这个肉囘身的各种责任义务,同时要在完成这些事情的过程之中,对自己的身心也就是内在世界保有一部分的觉知。然后,在每一个当下都要和这个内在世界连接,这种连接其实是跟人类脊柱底端的一个先天潜能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练瑜伽的人都熟知的拙火,或者是先天气。不跟这个先天气、拙火紧密地连接,或者是我们没有唤囘醒这个内在能量的话,事实上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随时随刻活在肉体的感知层次。换言之,就是我们会用我们的头脑带动我们的身体,奴役我们的身体,去完成这个小我和自我的一切欲望。
                  日常生活里的这个“小我”,是我们在大约三岁时确立的,它是大部分人所不怀疑的。没有人怀疑说这个自我并不是真正实存的,因为全世界的主流教育都教导我们有一个自我的存在。然后我们就给这个自我加上一个标签,认为他就叫某某某,他有一个什么样的长相,他有一个肉体的特质,他有从小到大的一个历史背景,他有一些性格特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我的结构,然后我们就深信不疑有一个自我的存在。当我们确立这个自我之后,自自然然就想要保护它,完成它的欲囘望,每一天为它而忙。然后我们去奴役身体以达成它的各种欲囘望,包括食欲、性囘欲、爱情的欲囘望、成就的欲囘望、金钱物质的欲囘望,我们现在的这个脑子里面不断地编织、虚拟出非常多的欲囘望,牵着我们的鼻子,奴役着我们的身体去完成各种活动,实现这些外在的渴求与憧憬。
                  但是当我们迷失在这个小我的欲囘望里头,我们就不断地汲汲营营,就落入了哲学所说的一个“做”的状态,doing的状态,就会丧失那个纯然的存在,也就是克里希那穆提所有著作当中所说的那个寂然独立的更深的存在状态。现在有非常多的书籍,包括《当下的力量》这样一些著作,其实都是在唤囘醒这个地球上的人,事实上我们有一个更深的本体,我们需要去跟它连接,这个本体是在光跟能量的层次。也就是说,当我们繁忙的意识活动、脑子里的这些思维妄念逐渐安歇下来,当它没有任何欲求,没有任何挂碍、波动和烦恼的那一刻,我们就静下来了。当我们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就能把知觉,眼耳鼻舌身意的知觉,回归到自己身心的存在基础,然后就能跟内部更精微的次元产生一种联系,这个联系可以让我们体悟到或者说体证到中脉七轮的存在。《钻石途径》里面没有明确讲本体的各个面向是什么,但事实上以我们过来人的角度翻译这本书的时候,就很清楚他所说的本体的每一种高层特质,包括纯粹的爱、无条件的爱、纯粹的洞见、高层的智慧或者真正的意志力,这些讲的全部都是中脉七轮。
                  纯粹的意志力事实上是指丹田这个部位的能量中枢,它的一个能量特质。纯然的爱讲的是心轮的能量中枢,当它开发之后的一种存在状态,就是说我们会从自己身体的底层产生一种爱的感觉,而这个爱的感觉不需要有对象。不是说因为有一个人出现,所以我对他产生了爱意,不是的,而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底层会油然而生一种爱意,这个爱意是纯粹的,而且不一定要有对象。当这种爱的能量产生的时候,事实上就是心轮的能量中枢的堵塞状态消除了,它开发了。当身体底端的海底轮的拙火,这个先天气的能量,提升到了中轮的时候,就开发了心轮。所谓“心开意解”这样的状态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会跟自己热恋,对自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爱意。当这种状态产生的时候,我们就对整个世界产生一种爱的感觉,而且不会因为某某人不爱我们,或者某一些人不再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身上,而降低这份爱意。
                  


                  14楼2012-03-16 00:52
                  回复

                    但是人性有一个很特殊的特质,就是本能的自我不喜欢回到“空”的状态。阿玛斯的《钻石途径》系列里一直在讲,其实解脱是非常容易的,只要你能放空,你就能解脱。但是人性的自我有一个本能,就是不想要解脱。为什么?因为自我只有透过不断地做,不断地产生欲囘望,不断有事情在进行,才有一个实存感,这是自我、小我的本能的自保机制,它不愿意让自己放空,进入到解脱。所以我们要晓得,在我们自己身上同时存在一个假我和一个真我,一个小我和一个大我,一个充满着幻象的自我和一个了无一物空寂无实的所谓本体,它们是同时存在的。
                    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自我的活动,被它牵着鼻子走,我们就没有可能突破它带来的障碍,回归到本体的自然状态。回归就是做一个自然人。所以重点是我们有没有办法在行住坐卧的每一时每一刻,都能意识到内在的活动。但是人类就是不敢安静。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特别安静,大家就觉得这个人很怪,这个人不通人情,这个人怎么不说话,不跟人家交流互动,为什么不找一点闲聊的话题谈一谈。所以所谓群体活动的集体意识,有一个游戏规则,就是不准大家放空。除非你到一个道场里面,或者在一个工作坊里头,大家都被规定要打坐,否则一定是要说话、动作、交流,不断填满时间空档。
                    你想想看,我们在工作场合跟同事共事的时候,不断地讲、不断地忙,回家跟家人也是不断地讲、不断地忙,即使在国庆日的假期,大家也要找一些活动来做,或是到书城听听演讲,或是到什么地方去游山玩水。这些过程里面都在消耗能量,所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消耗,除了睡眠时间是在充电安静。但不幸的是,现在很多人内分泌失调了,脑神经系统过度忙碌,连睡眠时间都在不断做梦,也不断在消耗。所以请问各位,我们什么时候才有机会充电安静,让能量更新再生呢?
                    哪有人有那么多的能量可以任由这种汲汲营营的运作模式无尽地消耗呢?因为运作模式出了问题,所以大部分人会提早老化,提早出现身心失衡的现象。我们现在的运作模式就是谋生谋生谋生,然后存钱存钱存钱,存钱到了一定的年龄,六十多岁开始就要生病了,就要严重老化了,就要产生严重的内分泌问题,以及神经系统的不均衡、不平衡状态了。我们就这样到了中老年,所有的钱都是用来养生跟治病的,请问这样的运作模式是正确的吗?这样的经济活动是正确的吗?是不正确的。
                    基本上社会主义、共囘产主义是有它高度的理想以及正确的方针,但问题是它不符合人性贪婪的需求跟自私自利的需求,所以就逐渐被淘汰了,全人类仍然是在往自私自利、满足私欲、不断为自己累积物欲享受的条件这样的方向走,但是这样的走向,只能是让人们不断奴役自己的身心,最后疲惫不堪,甚至让整个地球资源被无尽地滥用,让我们的水、空气、大地全部遭受污染。事实上,整体人类并没有享受到因为经济起飞而应该带来的物质福祉跟福报,现在大自然所遭受的污染远比几千年前要严重许多,人类在近一百年来所造成的污染是过去的几千倍。所以大家要思考的,不止是自身的解脱,也包括每一个人如果不朝着精神性的解脱去努力,将带来的集体性灾囘祸。人类现在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就是说如果我们还不开始内在觉囘醒,也会被生态跟大自然逼着觉囘醒,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每一个人都有高层意识的潜能,但我们现在还没有活出这些潜能,仍然活在一个相当动物道的状态。因为如果我们自私自利,完全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小家庭、为了自己的下一代和自己的配囘偶在汲汲营营,那事实上跟动物保护自己的下一代和自己的领域有什么差别?人类并没有活出高等生灵应该有的状态。人类高层次的状态,就是《钻石途径》里面所说的一种无条件的爱,一种真正的智慧,一种同理慈悲的能力,还有一种运用真正正确的意志力的能力,甚至是更高层次的潜能的开发。我们每一个人事实上都有更高层次的感应力。这些感应的能力、直观的能力是超越头脑活动的,它们属于右脑的潜能。一个人必须在真正安静下来,真正从内在有了觉囘醒,愿意放下私欲,愿意真正把一天之中的很多时间拿来安静地跟自己共处,进入到内省状态的时候,高层意识才会慢慢发展,同时脉轮也会慢慢开发。
                    人类已经走到一个瓶颈,集体觉囘醒的时刻也因此到来了,所以才会有大量身心灵书籍出版,世界各地的人不约而同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帮助唤囘醒大家,也唤囘醒自己。我们一边要应付在这个世上的生存,同时不要忘了我们还有无限潜能和高层意识需要发展,不要忘了我们还有爱、慈悲、同理心跟平等意识,我们有帮助人类集体提升的使命跟任务。《钻石途径》这四本书,其目的就是帮助我们向内探索,研究所有从古至今开悟的心灵导师到底领悟了什么,又如何把这些人的智慧和领悟,与现代化的心理学、能量医学或者生物反馈实验所获得的一些结论结合在一起,以便帮助每一个人往精微化的层次发展,往更深的层次发展,往更高层的意识发展。这就是《钻石途径》所要带给大家的讯息,也是我过去二三十年不断在翻译和思索的。它是克氏所说的“人类的当务之急”,人类的当务之急是内在的探索,而不是外在的追求。


                    16楼2012-03-16 00:52
                    回复
                       我们所能经验到的最深以及最美的情感,往往都带着一种神秘性。这是所有真实科学的动力来源。我们必须认清那些无法被洞悉的事物的确是存在的,而且是以最高智慧和最美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我们鲁钝的心只能以原始的方式去领略它——这份认知,这种感受,就是真正的宗教情怀。
                      --爱因斯坦


                      17楼2012-05-10 23:45
                      回复
                        痛苦之桥
                        一旦你对自身的痛苦说Yes,不再试图逃避,一旦你敢于沉入自身的忧伤,你就会于内在变得柔顺与温和。你对自己变得温柔,这一温柔也正是通往对方的桥梁。你由此接纳对方的痛苦,也接纳‘他或她尚无力与你沟通或无法理解你’这一现实。如果你对自己温柔,开放地拥抱自身的黑暗面向,你就会更容易地原谅对方,接纳对方——如其所是的样子,尊重对方的成长韵律。


                        19楼2012-05-11 00:41
                        回复
                          有关喉轮
                          --胡因梦
                          我最近在阅读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有关脉轮发展的一本书。书上提到喉轮16瓣莲花的发展。由于这个能量中枢和高层智力有关,所以值得注意。他提到,喉轮16瓣莲花中有8瓣的作用力是与生俱来的,其他的则要在成长的过程中用正确的方式才能发展出来。
                          首先要注意的是一般人都是透过听闻和眼见来形成概念,只要这样的运作模式不变,16瓣莲花的作用力就不会有所发展。一个人必须觉知自己的概念和心智活动,了解概念形成的来龙去脉,而且要了解概念完全是外境的反射,才能把不正确的想法从灵魂中去除。
                          第二、对自己的每一个行为举止都不能掉以轻心,而且不应展现出不体贴和无意义的行为。
                          第三、为了说话而说话会使人远离觉醒之道,所以要避开一般的八卦闲聊,当然这不代表不再与人沟通,而是要留意自己说出来的话,也就是要三思而言。
                          第四、不要做出干扰他人的行为,要保持与周遭人事物的和谐性,而且要留意行为造成的后果。
                          第五、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不急不懒的速度,并且要关注身心的健康,建立良好的日常习惯。
                          第六、该做的事不疏漏,不偷懒,并且要找到自己的生命召唤,努力完成所有的责任和义务。
                          第七、尽量从经验中学习和改善自己,如果有任何事情做错了,就要将此视为一个改善的机会,并累积经验来帮助自己做决定和采取行动。
                          第八、要学习内观自省,反思生命的目标,和所有已经建构的知识。
                          如果这些原则都能照着去做,那么16瓣莲花的光就会越来越透明灿烂。由于斯坦纳是西方著名的眼通者,他能看到我们常人所看不到的精微能量体,所以这些原则是值得我们去参考的。同时,他还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一说出批判性的言语(指的是无意识且缺乏建设性的批判性言语)和升起嫌恶的念头,16瓣莲花的作用力就会衰退。
                          之所以分享这些与大家,是因为喉轮与我们的理性逻辑和高层智力有关,只有等到清晰稳定的理性逻辑能力发展周全了,才有可能逐渐开发眉间轮的远见和洞察力,以及看见更精微次元的能力。


                          20楼2012-06-01 18:17
                          回复

                            你知道,如果爱某件事,你就永远不会厌倦它——我所指的爱是不追求结果的,也不想从中得到什么。当你爱做某件事,那就不是自我满足,因而不会有失望,也没有终点。你问我为何做这件事?你也可以问玫瑰为何绽放,茉莉为何飘香,鸟儿为何飞翔。
                            --克里希那穆提
                            


                            21楼2012-06-04 16:10
                            回复

                              伟大的轴形期始于公元前六世纪,这种意识上的重大突破同时出现在东方与西方。那个时期的宗教完全被否定人生、放弃肉体欲望或纯属向上回旋的瑜伽苦行所掌控,它们几乎无一例外皆是不折不扣的二元论:神性和肉体是分开的,涅盘与轮回是分裂的,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是敌对的。到了公元二世纪,二元论涅盘观的局限开始变得非常明显,于是当时最先进的心灵推动了超越涅盘的伟大运动,这个运动主张“纯然不二的觉性,既能转化也能含摄宇宙深渊或涅盘”,倡导这个观点的不凡心灵在东方是龙树,在西方是普拉提诺。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可能是最著名的不二论了(这句话来自心经,它涵盖了整个大乘佛法的精髓,这项**大部分是由龙树推动的)。「涅盘」与「轮回」、大一与万有、向上回旋与向下回旋、智能与慈悲、能观与所观——它们都是非二元对立的,但是这非二元对立性并不是一种概念或观念,而是直接的体悟,如果你把它变成一种观念或信仰,禅师就会狠狠地用香板打你一板,因此非二元对立性经常被称为「非二」、「非一」(为的是不让你把它变成观念上的一元论、生命之网理论或平板世界的整体论)。
                              其观点非常的清楚,过去被“向上回旋”视为罪恶、污染或幻觉的事物,现在则被视为神性的光辉姿态,诚如普拉提诺所言,「万有」与「大一」不是分裂的,万有即是大一的示现(这并不是由你的心眼想出来的理论,而是由你的默观之眼直接觉知的境界)。因此灵修并不是否认世间的事物,而是令万事万物都能上道,根据「谭崔」的说法——不二运动开出的另一朵花——即使是最严重的罪孽之中都隐含着智能与救赎之光。愤怒的心髓是清晰的洞见;爱欲的心髓是慈悲,恐惧的心髓则是自由或解放。
                              其(谭崔)原则很简单:高阶能转化与含摄低阶,而不是否认低阶。神性转化含摄灵魂,灵魂转化含摄心智,心智转化含摄肉体,肉体转化含摄物质,因此真正的灵修途径应该含摄、转化以及拥抱所有的阶层。“大存有链”的向上回旋学派被赋予了不同于以往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张逃离肉身监禁的地图,而是一张神性拥抱万有的一览表。
                              于是,一场非凡的不二**运动便如此展开了。
                              当西方世界伟大的柏拉图主义正准备勇往直前之际,却四处遭受教会的拒绝,后者正式要求信徒效忠于向上回旋之道,因为「我的国度不在世间」,甚至连凯撒大帝都得效忠这个途径......但是对那些耳聪目明的人而言,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潮照亮了第一个千禧年通往第二个千禧年的不二之径。新柏拉图主义的传承后来认清大存有链其实是在时间中开展的,于是直接促成了费希特、谢林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洞见(他们发现整个宇宙都是神的演化过程中的产物——神在作用中的产物),然而那个惊人的洞见到今日只剩下了科学上的演化论,真可说是一对巨人父母生下的一个患有贫血症的苍白小孩。
                              东方世界的不二**运动促成了大乘佛法、吠檀多哲学、新儒家思想、喀什米尔的识知派哲学以及佛教的金刚乘——上述的学派都可以粗略地被归纳为「谭崔」。持不二论的「谭崔」大概是从八世纪至十一世纪之间兴起于印度,但是早在六世纪时便开始传入西藏、中国、韩国和日本,当时东方世界也开始理解大存有链其实是在时间中开展的,不久,伟大的奥罗宾多便以无比的才华将这个观念发扬光大。
                              今天我们正活在历史最殊胜的时刻,因为这两股宏大的不二思潮正以演化和整合的形式逐渐向彼此靠拢,西方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唯心主义大致已经融合了西方科学对“演化论”的理解,而且正在整合东方的“不二论”与“谭崔学派”以及它们强而有力的发展方向。 东西方的结合形成了今日的各种整合途径,数百位研究者遍布于全世界。这个途径也涉及了深度心理学的研究——纯属西方世界的发现——它有一股强大的欲望,企图在人性与神性的每一个次元、每一个层面、每一个象限都能发出卓越之光。这个整合途径还在襁褓阶段,但是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
                              


                              23楼2012-06-18 21: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