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的无奈》读后感 11号周成
手头四本传播学的书可以写,如果单写一本的话让我有点顾此失彼,考虑再三,准备寻找一个共同的学术交叉点,来谈论各书中传播观点。当然,文章必须有一个主题,我想就以《交流的无奈》作为基点,原因是我对这本书实在是爱不释手。
"这是一本怪书."本书的译者何道宽老师在前言的第一句就这样论述道.在我看来,何老师的话不无道理,怪在本书并不是在讨论如何去交流,相反作者一开始就坚信“完美的交流”(完美的交流是忠实复制一个人内心怀抱)是不存在,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彼此相爱.所以书的重点在于"无奈"二字,论述的是欧洲思想界的大师们是如何来阐述"无奈"的原因,也就是什么使我们日常最平凡的交流如此尴尬呢?
乍一看大堆大师的名字让我有点喘不过气来,各个都是思想的高峰,大师的观点各有千秋,每一个大师的思想都要求读者有一点的知识基础,所以本书又是“一本难啃的书”。我有许多不懂的地方也是通过看一些其他的参考书和与老师、同学讨论而继续费力阅读,当然最重要的阅读方式就是顺着书中的思路不断的思考。我只选择了我理解的比较深刻的苏格拉底、耶稣、奥古斯丁、洛克的思想来论述。
苏格拉底和耶稣执着于交流的方式:对话和撒播。苏格拉底的观点是对话,在他看来对话是人对人,心与心,灵魂对灵魂的方式,一种时时刻刻互动的交流方式,对话是人的思想是活跃的,开放式的,亲切的。一旦对话变成了文字记载,活生生的思想就变成无法改变的文字,“文字没有人性,缺乏内在灵魂,它摧毁了正宗的对话,不亲切,不能够确认交流者的个性,它在撒播的过程中是任意乱交的。”我们无从得知思想会被如何误解和被谁误解的,所以苏氏叹息口语的逝去。他认为言语媒介之善和文字媒介之劣是相对的,媒介不仅是一个渠道,而且是一整套关系。对话的过程要求人们在交流的时候全身心的投入,相互交流是双方交换已达到互惠的目的。按照他的说法,交流是一种互动性的关系。耶稣却不这样认为,“完成这个交流的圆环并不要说话人的帮助,完成这个圆环是听话者的责任。”他这样论述道:“凡是有耳朵听我讲话的人,让他们听见吧。”可以预见的撒播是他认为最好的一种交流方式。“讯息撒播总是比讯息接受更有价值,给予可能正是一种权力的形式,一种强加责任的方式。”那么为什么两位先哲要对交流的方式如此关注?在我看来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先哲想告诉大家的,不同的交流方式会引起不同的权力结构。对话的方式是一种平等的方式,它只要求人们之间有平等的知识,话题,利益。社会的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是二十世纪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论点。那么对话的方式必然会形成一种权力平衡的制度,也就是民主制,欧洲的文明思想源于古希腊哲学,在古希腊的城邦里孕育了欧洲民主制的理论基石。而让我们反过来看撒播的方式,看上去是一种馈赠的方式,但当我真正层次思考后,发现撒播是一种有高到低的给予,只有当你充分的拥有才会去给予,它代表了一种不平等的拥有,给予意味着某方面的拥有,而接受意味着某方面的缺乏。而根据布尔迪埃的结构主义论点,交换关系(撒播也属于)受到两个方面的约束:对象的差别和时间的延后。所以撒播不是一种馈赠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控制。回想一下中世纪神学统治下的欧洲,完全不是一个爱的世界,相反倒是一个黑暗的统治堡垒。本书的以这样的视角来分析交流和权力的关系显然要比伊尼斯的媒介技术视角来的更有说服力,后者在《帝国与传播》书中使用的媒介分析方法过于僵化,论述的帝国现象过于模式化,试图一种单一因素来主导社会历史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徒劳地决定论。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尝试,或者说是一种理想。而本书的视角就显得更有张力,即使本书的观点并不想要极力证明权力结构和交流的关系,却让我看到了日常中的交流对于权力构成的一种微妙的推动力。
手头四本传播学的书可以写,如果单写一本的话让我有点顾此失彼,考虑再三,准备寻找一个共同的学术交叉点,来谈论各书中传播观点。当然,文章必须有一个主题,我想就以《交流的无奈》作为基点,原因是我对这本书实在是爱不释手。
"这是一本怪书."本书的译者何道宽老师在前言的第一句就这样论述道.在我看来,何老师的话不无道理,怪在本书并不是在讨论如何去交流,相反作者一开始就坚信“完美的交流”(完美的交流是忠实复制一个人内心怀抱)是不存在,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彼此相爱.所以书的重点在于"无奈"二字,论述的是欧洲思想界的大师们是如何来阐述"无奈"的原因,也就是什么使我们日常最平凡的交流如此尴尬呢?
乍一看大堆大师的名字让我有点喘不过气来,各个都是思想的高峰,大师的观点各有千秋,每一个大师的思想都要求读者有一点的知识基础,所以本书又是“一本难啃的书”。我有许多不懂的地方也是通过看一些其他的参考书和与老师、同学讨论而继续费力阅读,当然最重要的阅读方式就是顺着书中的思路不断的思考。我只选择了我理解的比较深刻的苏格拉底、耶稣、奥古斯丁、洛克的思想来论述。
苏格拉底和耶稣执着于交流的方式:对话和撒播。苏格拉底的观点是对话,在他看来对话是人对人,心与心,灵魂对灵魂的方式,一种时时刻刻互动的交流方式,对话是人的思想是活跃的,开放式的,亲切的。一旦对话变成了文字记载,活生生的思想就变成无法改变的文字,“文字没有人性,缺乏内在灵魂,它摧毁了正宗的对话,不亲切,不能够确认交流者的个性,它在撒播的过程中是任意乱交的。”我们无从得知思想会被如何误解和被谁误解的,所以苏氏叹息口语的逝去。他认为言语媒介之善和文字媒介之劣是相对的,媒介不仅是一个渠道,而且是一整套关系。对话的过程要求人们在交流的时候全身心的投入,相互交流是双方交换已达到互惠的目的。按照他的说法,交流是一种互动性的关系。耶稣却不这样认为,“完成这个交流的圆环并不要说话人的帮助,完成这个圆环是听话者的责任。”他这样论述道:“凡是有耳朵听我讲话的人,让他们听见吧。”可以预见的撒播是他认为最好的一种交流方式。“讯息撒播总是比讯息接受更有价值,给予可能正是一种权力的形式,一种强加责任的方式。”那么为什么两位先哲要对交流的方式如此关注?在我看来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先哲想告诉大家的,不同的交流方式会引起不同的权力结构。对话的方式是一种平等的方式,它只要求人们之间有平等的知识,话题,利益。社会的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是二十世纪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论点。那么对话的方式必然会形成一种权力平衡的制度,也就是民主制,欧洲的文明思想源于古希腊哲学,在古希腊的城邦里孕育了欧洲民主制的理论基石。而让我们反过来看撒播的方式,看上去是一种馈赠的方式,但当我真正层次思考后,发现撒播是一种有高到低的给予,只有当你充分的拥有才会去给予,它代表了一种不平等的拥有,给予意味着某方面的拥有,而接受意味着某方面的缺乏。而根据布尔迪埃的结构主义论点,交换关系(撒播也属于)受到两个方面的约束:对象的差别和时间的延后。所以撒播不是一种馈赠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控制。回想一下中世纪神学统治下的欧洲,完全不是一个爱的世界,相反倒是一个黑暗的统治堡垒。本书的以这样的视角来分析交流和权力的关系显然要比伊尼斯的媒介技术视角来的更有说服力,后者在《帝国与传播》书中使用的媒介分析方法过于僵化,论述的帝国现象过于模式化,试图一种单一因素来主导社会历史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徒劳地决定论。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尝试,或者说是一种理想。而本书的视角就显得更有张力,即使本书的观点并不想要极力证明权力结构和交流的关系,却让我看到了日常中的交流对于权力构成的一种微妙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