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贴窗吧 关注:28贴子:2,202

《论语·阳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
17•1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
(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归,音kuì,赠送。豚,音tún,小猪。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6)亟:屡次。
(7)与: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1楼2011-12-03 13:39回复



    2楼2011-12-03 13:39
    回复
      【原文】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庄重)、宽容、诚信、勤敏、恩惠。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容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会做出工作成绩,施行恩惠就能够差使人。”

      


      3楼2011-12-03 13:46
      回复
        17•8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1),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2);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3);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4);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5);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
        (1)居:坐。
        (2)愚:愚昧。
        (3)荡:放纵。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
        (4)贼zéi:害。
        (5)绞jiǎo:说话尖刻。
        【译文】
        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好学,它的弊端是愚昧;爱好聪明而不好学,它的弊端是放纵;爱好诚信而不好学,它的弊端是被人利用反害了自己;爱好直率却不好学,它的弊端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好学,它的弊端是闯祸、作乱;爱好刚强却不好学,它的弊端是轻狂。”

        


        4楼2011-12-03 13:56
        回复
          【原文】
          17•12 子曰:“色厉而内荏(1),譬pì诸小人,其犹穿窬(2)之盗也与?”
          【注释】
          (1)色厉内荏rěn:厉,威严,荏,虚弱。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
          (2)窬:音yú,洞。
          【译文】
          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吧?”
          【原文】
          17•14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文】
          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背弃道德的行为。”
          【原文】
          17•17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
          【注释】
          (1)鲜xiǎn:很少。矣yǐ:表示感叹。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的人,很少有仁德。”
          


          5楼2011-12-03 14:08
          回复
            【原文】
            17•22 子路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1)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注释】
            (1)博奕bóyì:下棋。
            【译文】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不是还有玩博和下棋的游戏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
            【原文】
            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把义看得最重。君子有勇气而没有正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气而没有正义就会成为盗贼。”
            【原文】
            17•26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文】
            孔子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被人所厌恶,他这一生也就终结了。”
            


            6楼2011-12-03 14:19
            回复
              【原文】
              17•24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1)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2)而讪(3)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4)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5)以为知(6)者,恶不孙(7)以为勇者,恶讦(8)以为直者。”
              【注释】
              (1)恶:音wù,厌恶。
              (2)下流:下等的,在下的。
              (3)讪:shàn,诽谤。
              (4)窒:阻塞,不通事理,顽固不化。
              (5)徼:音jiǎo,窃取,抄袭。
              (6)知:同“智”。
              (7)孙:同“逊”。
              (8)讦:音jié,攻击、揭发别人。
              【译文】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偷袭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7楼2011-12-03 14:20
              回复
                 【原文】
                  17-7佛肸(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2),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涅(4)而不缁(5)。吾岂匏瓜(6)也哉?焉能系(7)而不食?”
                  【注释】
                  (1)佛肸:音bìxī,晋国大夫范氏家臣,中牟城地方官。
                  (2)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
                畔pàn: 通“叛”。背叛;叛变。
                  (3)磷:损伤。
                  (4)涅niè:一种矿物质,可用作颜料染衣服。
                  (5)缁:音zī,黑色。
                  (6)匏páo瓜:葫芦中的一种,味苦不能吃。
                  (7)系:音jì,结,扣。
                  【译文】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
                【解读】
                孔子是现实的。佛肸邀请孔子去做官,孔子也想去。子路不长眼色,问孔子:你以前不是说过不会到为非作歹的人那儿做事的吗?佛肸是个叛乱起家的人,你怎么还想去呢?老先生推托说,我是说过这话不假,但是坚硬的东西是不怕磨的,洁白的东西是不怕染的,我即使去了也不会受到佛肸的影响。子路还是不依不饶,老先生急眼了:我难道是葫芦吗?看到有好工作、高工资不去,我吃什么?难道用绳子把脖子系起来不成?


                8楼2011-12-03 14:42
                回复
                  【原文】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1)。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注释】
                  (1)匪兕:fěi sì 《诗·小雅·何草不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朱熹 集传:“言征夫非兕非虎,何为使之循旷野,而朝夕不得闲暇也。”兕,兽名。后因以“匪兕”为感叹徭役的典实。
                  【解读】
                  孔子是虚荣的。有一次他问弟子,为什么不能大行其道?子路、子贡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想来老先生也没给他们好脸子。而颜回说,你的道太高深了,所以难以推行。还延伸开来说:有道的人不被国君重用是国君的过错,不为昏庸的国君所用正体现出您的高尚啊!老先生听了这话心里真受用,当下眉开眼笑:“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用今天的大白话来说,就是颜回啊,你说到点子上了。如果你有很多钱的话,我愿意做你的管家。被自己最看重的学生戴上高帽子,老先生心里比喝了蜜还甜,脸笑得像盛开的菊花,连说话都有些把持不住分寸了,千年而下,我们似乎还能听到老先生那有点得意的笑声。
                  


                  9楼2011-12-03 15:07
                  回复



                    10楼2011-12-03 15:07
                    回复
                      述而第七
                      此篇多记圣人谦己诲人之辞及其容貌行事之实。凡三十七章。
                      【原文】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注释】 (1)好: hào。作动词,表示喜爱的意思。
                      (2)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
                      (3)窃比,尊之之辞。我,亲之之辞。老彭,商贤大夫,见大戴礼,盖信古而传述者也。
                      【译文】
                      孔子说:“只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评析】
                      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智慧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只将古代好的东西做陈陈相因,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启发作用。
                      朱熹《论语集注》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盖不惟不敢当作者之圣,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古之贤人;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辞之谦也。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
                      


                      11楼2011-12-05 17:18
                      回复
                        【原文】 7·2 子曰:“默而志(1)之,学而不厌,诲(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 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原文】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1)修:指培养。 (2)讲:研究,讨论。 (3)之:连词,作用是把主谓结构变成偏正结构。 (4)徙:xǐ 迁移。这里指按照义的准则改变自己的行为。(5)是:指示代词,在判断句中充当主语,指代‘德之不修’到‘不善不能改’这段话所讲的事。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原文】 7·8 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4)也。”
                        【注释】 (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3)隅:音yǔ,角落。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12楼2011-12-05 17:31
                        回复
                          【原文】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①,惟我与尔有是夫②!”子路曰:“子行三军③,则谁与④?”子曰:“暴虎冯河⑤,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
                          【注释】
                          ①舍之则藏:舍弃就藏匿,意即隐退。舍,舍弃,不用。“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 ②惟我与尔有是夫:只有我和你有这种态度吧。尔,你。是,这种。夫,语气词,相当“吧”。 ③行三军:指挥军队。行,率领,指挥。三军,古代大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这里指全军。 ④谁与:和谁一起。与,一起,共同,动词。 ⑤暴虎冯(píng)河: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徙步过河。冯,通“凭”。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就施行,不用就收藏,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子路问:“先生如果率领三军作战,谁作你的助手。”孔子说:“赤手搏虎,徙步过河,死也不后悔,我不会和他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格外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后再做决定的人。”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解读】或“仕”或“隐”;或“行”或“藏”,孔子说,能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只有你和我啊!颜渊、子路是孔子最喜欢的两个学生。子路听到孔子对颜渊如此高的赞扬,冷落了他。孔子话刚一落音,他便率然而言:“您率领三军打仗,那么,谁做你的助手呢?”子路的问话,自有其迂之处,文之能“行”能“藏”,有颜渊,我虽不服气;但无话可说,但武之行军略地,非我莫属,在老师面前不敢讲武斗狠,只好说“子行三军,则谁与,”谁做您的助手呢?其实子路心里要说的却是我带三军去打仗,谁跟着我呢?“我行三军,则谁与?”即便是他口头问的“子行三军,则谁与?”至少他希望得到“唯我与尔有是夫”的答案。孔子当着子路的面盛赞颜渊,本来运用的就是旁敲侧击的教育方法,潜移默化,要子路虚心学文,加强修养。谁知他侧面教育不行,不仅听不进去,反而仍然表现出争强好胜,出言不逊。孔子则转侧面教育为当面批评,而且言辞非常犀利,毫不留情。“空手打虎,赤脚趟河,死也不后悔的,我才不和他一块儿去打仗呢”,孔子劈头一阵批评,语气果决,“其言也厉”,批评只是反面赌截,不能没有正面疏导,孔子话锋一转,语气平缓,“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诗云》:“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讲的便是“临事而惧”加之“好谋而善断”便是勇而有谋的理想人格,孔子既有旁敲侧击,又有正面批评,既有当面堵截,又有“循循然善诱”正面疏导,教育家从事教育,常常是多管齐下,多种方法同时运用,有时是一石三鸟,有时是三石一鸟,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13楼2011-12-05 18:24
                          回复
                             【原文】
                            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①.而:如,如果。②.执鞭之士:古代于拿皮鞭为达官贵人开道或为 市场守门的人,代指做下贱差事的人。
                              【译文】孔子说“富裕如果真的是可以求得到的话,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原文】
                            7·16 子曰:“饭疏食①饮水,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①.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②.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14楼2011-12-05 18:33
                            回复
                              【原文】
                              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注释】 ①.《韶》:舜乐名。
                                【评析】 《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鉴赏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
                                【解读】本章多曲解。一谓一旦偶闻美乐,何至三月不知肉味。二谓《大学》云:“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岂圣人亦不能正心?三谓圣人之心应能不凝滞于物,岂有三月常滞在乐之理。乃多生曲解。不知此乃圣人一种艺术心情。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此亦一种艺术心情。艺术心情与道德心情交流合一,乃是圣人境界之高。读书当先就本文平直解之,再徐求其深义。不贵牵他说,逞曲解。
                               【原文】
                              7·15 冉有曰:“夫子为(1)卫君(2)乎?”子贡曰:“诺(3),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仁,又何来怨恨?”(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评析】 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
                              【解读】   读这一章,首先要大概地了解一下当时卫国的形势。
                                 卫国在国君辄即位后,他的父亲还在与他争夺王位,而当时孔子恰在卫国,所以冉有有这一问,但他又不便直接询问孔子,因此在私下向子贡询问。
                                 可巧的是这样的事又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的让位形成了对照。因此子贡便拿伯夷、叔齐的事来向孔子探询,而孔子的回答,让子贡明确了夫子的立场,所以子贡非常肯定地对冉有说:“夫子是不会帮卫君的啊。”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对事情的判断基本上是基于“仁”与“礼”,对合礼,合仁的事就去行之,否则就反对。
                                 对于重大的事情,孔子的取舍完全没有权力与利益的考虑,也就是不以自己的进退为依据,而完全考虑怎么样来符合这个“仁”与“礼”。


                              15楼2011-12-05 18: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