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长朴宰雨先生在两三年前曾设想举办一个“从鲁迅到高行健”的讨论会,并发函与我联系,但因高行健身体不好,没有办成。他看到高行健与鲁迅是很不同的作家,可以作比较论说,这是很有见地的。事实上,这两位作家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很有代表性的两种精神类型。只要留心一下,就会发现,世界各国的作家,尽管各有各的个性,但仍然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精神类型,例如日本的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就很不相同,川端远离政治,拒绝干预社会,属於唯美的一极;大江则关注政治,拥抱社会,属於国际知识份子左翼,完全站在川端的彼岸。逭两种极端的精神类型,在法国则是左拉与普鲁斯特的巨大差异;在德国则是歌德与荷尔德林的巨大差异;而在英国与爱尔兰,则是拜伦与乔伊斯的差异,在葡萄牙,则是萨拉马戈和比索瓦的差异,两者都是精彩的存在。今天我所讲的鲁迅与高行健,也是精彩的存在。但是,对於中国人来说,对鲁迅已非常熟悉,认识也很充分,而对於高行健,虽然也知其名,但仍然很不了解。对於高行健,我们最好先认知,然后再作价值判断与感情判断。高行健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中国作家,正如我的朋友李欧梵教授所说,高行健的审美趣味是欧洲高级知识份子的审美趣味,精神内涵比较深邃,艺术形式也比较不同一般,因此,要进入他的世界,相对就比较难。二这两位作家,我都非常喜爱。鲁迅不仅是我文学研究的出发点,而且是我崇尚的对象。鲁迅这一名字,早已成为我的血肉,我的灵魂的一角:而高行健是我的挚友,二十多年前,我就和妻子抱著小女儿去观赏他的《车站》。在北京,我和刘心武、刘湛秋,常与他聊天。那时就觉得他比我们“先锋”,听他讲话,真是“如闻天乐”。鲁迅逝世於一九三六年,高行健则诞生於一九四零年。鲁迅逝世后五十年,高行健才作为独立不移的思想者与作家站立起来。他们两位有两个共同点:第一,他们都是原创性极强的文学天才。五四新文学运动,是用一种新的语言方式进行写作实验的运动。那时开风气之先的前驱者有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胡适开了新诗的风气,写了《尝试集》,虽有首创之功,但写出来的诗却很幼稚,而鲁迅则出手不凡,一写起新小说,就写得那么成熟,自成一种文体,其《狂人日记》,今天读起来,还让我们觉得文气那么充沛,文字那么漂亮。鲁迅的《孔乙己》、《故乡》、《祝福》等等,伴我精神生活几十年,至今一想起,还会在内心震荡。鲁迅小说的艺术效果不是让人感动,而是让人震动,它总是摇撼着你的灵魂。《故乡》里的闰土那一声“老爷”,不仅震撼鲁迅,也震撼我们。一声“老爷”,把童年时代两位天真的朋友,一下子拉开十万八千里。旧制度,旧文化,不仅吞没了闰土的青春、健壮,把他的脸变成树皮式的脸,而且吞没了他内心的那一点人的骄傲与人的尊严,把他的灵魂变成麻木的灵魂,即“死魂灵”,一读《故乡》,我就产生一种非常特别的、他人也许想不到的乡愁,这种乡愁不是对於故乡的浪漫情怀,而是童年时代和穷苦兄弟一起抓麻雀,一起在圆月下看守瓜田的本真状态。我的忧伤常常是一种丧失本真自我的忧伤。高行健也很特别。八十年代他的作品还没有正式问世,仅仅写了几篇小说给巴金看(高行健是以巴金为团长的访法作家代表团的翻译),就得到巴金的激赏。巴老对著法国朋友说,高行健是个真正的作家。他写出《小说技巧初探》,一下子就引发一场全国性讨论,而他的长篇小说一旦写成,就完全改变了小说的观念与小说的文体。《灵山》以人称代替人物,以心理节奏代替故事情节,以内心多重语言关系代替外部的主体关系,这是中外小说史上所没有的,但它获得成功。而他的十八个戏剧,每个都不重覆自己。他的戏剧所以会在西方打开一条新的道路,除了他把中国的“禅”带入戏剧,从而送入一股精神新风之外,还在於他完成了三项突破:一,在戏剧内涵上,突破了奥尼尔的四重关系(人与上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者),创造了人与自我第五种关系:二,在戏剧艺术上,他创造了戏剧史上未曾有过的内心状态戏。内心状态本来就看不见,难以捉摸,他却把不可视的状态呈现於视觉性特别强的舞台:三,创造了演员、角色、观众的戏剧表演三重性。这一切,如果没有特别的才能就难以做到。鲁迅和高行健还有另一个共同点:他们不仅是作家,而是深刻的思想者,作品中都有一般作家难以企及的思想深度。对於同一个问题,鲁迅此同时代的作家、思想家总是看得深一层。“五四”的新文化先驱者,都看到礼教“吃人”,鲁迅也看到了,但他多看到了两个层面,一是“我亦吃人”,二是“自食”,自己吃自己。《狂人日记》中的主角就说“我也吃妹妹的肉”,在无意中进入了吃人的“共犯结构”。自食,则是自我扑灭。阿Q就是自我扑灭,自我扼杀的典型。当时的思想者,如李大钊等,只看到中国的制度问题,以为制度一旦得到“根本解决”,其他的都会迎刃而解,而鲁迅则还看到“文化”问题,特别是深层文化问题,即国民性问题。他看到国民性不改变,什么好制度进来都会变形变质。事实证明鲁迅的见解是对的。高行健也是如此。“**”的学生逃亡者和一些知识份子都认为,只要能从政治阴影中逃亡,便万事大吉。
一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长朴宰雨先生在两三年前曾设想举办一个“从鲁迅到高行健”的讨论会,并发函与我联系,但因高行健身体不好,没有办成。他看到高行健与鲁迅是很不同的作家,可以作比较论说,这是很有见地的。事实上,这两位作家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很有代表性的两种精神类型。只要留心一下,就会发现,世界各国的作家,尽管各有各的个性,但仍然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精神类型,例如日本的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就很不相同,川端远离政治,拒绝干预社会,属於唯美的一极;大江则关注政治,拥抱社会,属於国际知识份子左翼,完全站在川端的彼岸。逭两种极端的精神类型,在法国则是左拉与普鲁斯特的巨大差异;在德国则是歌德与荷尔德林的巨大差异;而在英国与爱尔兰,则是拜伦与乔伊斯的差异,在葡萄牙,则是萨拉马戈和比索瓦的差异,两者都是精彩的存在。今天我所讲的鲁迅与高行健,也是精彩的存在。但是,对於中国人来说,对鲁迅已非常熟悉,认识也很充分,而对於高行健,虽然也知其名,但仍然很不了解。对於高行健,我们最好先认知,然后再作价值判断与感情判断。高行健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中国作家,正如我的朋友李欧梵教授所说,高行健的审美趣味是欧洲高级知识份子的审美趣味,精神内涵比较深邃,艺术形式也比较不同一般,因此,要进入他的世界,相对就比较难。二这两位作家,我都非常喜爱。鲁迅不仅是我文学研究的出发点,而且是我崇尚的对象。鲁迅这一名字,早已成为我的血肉,我的灵魂的一角:而高行健是我的挚友,二十多年前,我就和妻子抱著小女儿去观赏他的《车站》。在北京,我和刘心武、刘湛秋,常与他聊天。那时就觉得他比我们“先锋”,听他讲话,真是“如闻天乐”。鲁迅逝世於一九三六年,高行健则诞生於一九四零年。鲁迅逝世后五十年,高行健才作为独立不移的思想者与作家站立起来。他们两位有两个共同点:第一,他们都是原创性极强的文学天才。五四新文学运动,是用一种新的语言方式进行写作实验的运动。那时开风气之先的前驱者有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胡适开了新诗的风气,写了《尝试集》,虽有首创之功,但写出来的诗却很幼稚,而鲁迅则出手不凡,一写起新小说,就写得那么成熟,自成一种文体,其《狂人日记》,今天读起来,还让我们觉得文气那么充沛,文字那么漂亮。鲁迅的《孔乙己》、《故乡》、《祝福》等等,伴我精神生活几十年,至今一想起,还会在内心震荡。鲁迅小说的艺术效果不是让人感动,而是让人震动,它总是摇撼着你的灵魂。《故乡》里的闰土那一声“老爷”,不仅震撼鲁迅,也震撼我们。一声“老爷”,把童年时代两位天真的朋友,一下子拉开十万八千里。旧制度,旧文化,不仅吞没了闰土的青春、健壮,把他的脸变成树皮式的脸,而且吞没了他内心的那一点人的骄傲与人的尊严,把他的灵魂变成麻木的灵魂,即“死魂灵”,一读《故乡》,我就产生一种非常特别的、他人也许想不到的乡愁,这种乡愁不是对於故乡的浪漫情怀,而是童年时代和穷苦兄弟一起抓麻雀,一起在圆月下看守瓜田的本真状态。我的忧伤常常是一种丧失本真自我的忧伤。高行健也很特别。八十年代他的作品还没有正式问世,仅仅写了几篇小说给巴金看(高行健是以巴金为团长的访法作家代表团的翻译),就得到巴金的激赏。巴老对著法国朋友说,高行健是个真正的作家。他写出《小说技巧初探》,一下子就引发一场全国性讨论,而他的长篇小说一旦写成,就完全改变了小说的观念与小说的文体。《灵山》以人称代替人物,以心理节奏代替故事情节,以内心多重语言关系代替外部的主体关系,这是中外小说史上所没有的,但它获得成功。而他的十八个戏剧,每个都不重覆自己。他的戏剧所以会在西方打开一条新的道路,除了他把中国的“禅”带入戏剧,从而送入一股精神新风之外,还在於他完成了三项突破:一,在戏剧内涵上,突破了奥尼尔的四重关系(人与上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者),创造了人与自我第五种关系:二,在戏剧艺术上,他创造了戏剧史上未曾有过的内心状态戏。内心状态本来就看不见,难以捉摸,他却把不可视的状态呈现於视觉性特别强的舞台:三,创造了演员、角色、观众的戏剧表演三重性。这一切,如果没有特别的才能就难以做到。鲁迅和高行健还有另一个共同点:他们不仅是作家,而是深刻的思想者,作品中都有一般作家难以企及的思想深度。对於同一个问题,鲁迅此同时代的作家、思想家总是看得深一层。“五四”的新文化先驱者,都看到礼教“吃人”,鲁迅也看到了,但他多看到了两个层面,一是“我亦吃人”,二是“自食”,自己吃自己。《狂人日记》中的主角就说“我也吃妹妹的肉”,在无意中进入了吃人的“共犯结构”。自食,则是自我扑灭。阿Q就是自我扑灭,自我扼杀的典型。当时的思想者,如李大钊等,只看到中国的制度问题,以为制度一旦得到“根本解决”,其他的都会迎刃而解,而鲁迅则还看到“文化”问题,特别是深层文化问题,即国民性问题。他看到国民性不改变,什么好制度进来都会变形变质。事实证明鲁迅的见解是对的。高行健也是如此。“**”的学生逃亡者和一些知识份子都认为,只要能从政治阴影中逃亡,便万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