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顾之鬼司马懿吧 关注:63贴子:767
  • 4回复贴,共1

【转】陈庆之彭城之战考,陈庆之寿阳、涡阳二战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07-22 11:29回复
    陈庆之彭城之战考
    说到东晋南朝,当下网络上最火、人气最旺的莫过于南梁陈庆之。在两晋南北朝这三百余年的大分裂时代中,他是南朝最后的辉煌,史言“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四十七战,所向无前”。网络上的极盛,使得鄙人对其人颇感兴趣,深入探究后发现其诸多事迹有吹捧之嫌,以下考论若有不恰当处,还请大家指正。
    北魏孝昌元年,徐州刺史元法僧请降于梁。彭城作为军事要地,南北双方皆不敢怠慢,各自调兵遣将致力一争。双方在均势的情况下,以梁豫章王萧综离奇变节,南军溃败而告终。陈庆之正于该战成名,表现抢眼。其先与胡龙牙、成景儁率诸军接应彭城内的元法僧,后又引领豫章王萧综入城镇守,旋即在双方会战中大败北魏安丰王元延明麾下丘大千,最后于萧综变节,全军混乱之际“斩关夜退,军士得全”。乍一看,陈庆之这样初登沙场的“菜鸟”能有如此表现,首战即大破北魏精锐,并于全军混乱之际,南军宿将皆慌乱无措的情形下,还能使头脑保持冷静,率队全身而退,足使人瞠目结舌。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按两朝史书,除其本传外,皆未有半个字眼能证明陈庆之真的参与了此战。以下史料皆可证明我的论点:
    《梁书·武帝纪下》:魏镇东将军、徐州刺史元法僧以彭城内附……甲戌,以魏镇东将军、徐州刺史元法僧为司空……六月庚辰,豫章王综奔于魏,魏复据彭城。
    《梁书·朱异传》:普通五年,大举北伐,魏徐州刺史元法僧遣使请举地内属,诏有司议其虚实。异曰:“自王师北讨,克获相继,徐州地转削弱,咸愿归罪法僧,法僧惧祸之至,其降必非伪也。”高祖仍遣异报法僧,并敕众军应接,受异节度。既至,法僧遵承朝旨,如异策焉。
    《梁书·元树传》:普通六年,应接元法僧还朝。
    《梁书·萧综传》:魏将元法僧以彭城降,高祖乃令综都督众军,镇于彭城,与魏将安丰王元延明相持。高祖以连兵既久,虑有衅生,敕综退军。综惧南归则无因复与宝夤相见,乃与数骑夜奔于延明。
    《梁书·元法僧传》:既而魏乱稍定,将讨法僧。法僧惧,乃遣使归款,请为附庸,高祖许焉,授侍中、司空,封始安郡公,邑五千户。及魏军既逼,法僧请还朝,高祖遣中书舍人朱异迎之。
    《南史·萧综传》:城中既失王所在,众军乃退,不得还者甚众。湘州益阳人任焕常有骓马,乘之退走。焕脚为抄所伤,人马俱弊,焕于桥下歇,抄复至。焕脚痛不复得上马,于是向马泣曰:“骓子,我于此死矣。”马因跪其前脚,焕乃得上马,遂免难。综长史江革、太府卿祖暅并为魏军所禽,武帝闻之惊骇。
    《魏书·肃宗纪》:孝昌元年春正月庚申,徐州刺史元法僧据城反,害行台高谅,自称宋王,号年天启,遣其子景仲归于萧衍。衍遣其将胡龙牙、成景隽、元略等率众赴彭城。诏秘书监、安乐王鉴回师以讨之。鉴于彭城南击元略,大破之,尽俘其众。既而不备,为法僧所败。衍遣其豫章王综入守彭城,法僧拥其僚属、守令、兵戍及郭邑士女万余口南入。衍遣其豫章王综入守彭城,法僧拥其僚属、守令、兵戍及郭邑士女万余口南入。诏镇军将军、临淮王彧,尚书李宪为都督,卫将军、国子祭酒、安丰王延明为东道行台,复仪同三司李崇官爵,为东道大都督,俱讨徐州。崇以疾不行……诸将逼彭城,萧综夜潜出降,萧衍诸将奔退,众军追蹑,免者十一二。
    《魏书·元法僧传》:孝昌元年,法僧杀行台高谅,反于彭城,自称尊号,号年天启。大军致讨,法僧携诸子,拥掠城内及文武,南奔萧衍。
    《魏书·高谅传》:属元法僧反叛,逼谅同之,谅不许,为法僧所害,时年四十一。
    《魏书·元显和传》:除徐州安东府长史。刺史元法僧叛,显和与战被擒,执手命与连坐。显和曰:“显和与阿翁同源别派,皆是磐石之宗,一朝以地外叛,若遇董狐,能无惭德!”遂不肯坐。法僧犹欲慰喻,显和曰:“乃可死作恶鬼,不能坐为叛臣。”及将杀之,神色自若。
    


    2楼2011-07-22 11:30
    回复
      魏书·李崇传》:后徐州刺史元法僧以彭城南叛。时除安乐王鉴为徐州刺史以讨法僧,为法僧所败,单马奔归。
      《魏书·元延明传》:及元法僧反,诏为东道行台、徐州大都督,节度诸军事,与都督临淮王彧、尚书李宪等讨法僧。萧衍遣其豫章王综镇徐州。延明先牧徐方,甚得民誉,招怀旧土,远近归之。综既降,因以军乘之,复东南之境,至宿豫而还。迁都督、徐州刺史
      《魏书·尉庆宾传》:元法僧之外叛,萧衍遣其豫章王萧综镇徐州,又诏庆宾为别将隶安丰王延明讨之。
      《魏书·李宪传》:孝昌初,元法僧据徐州反叛。诏宪为使持节,假镇东将军,徐州督都,与安丰王延明、临淮王彧等讨之。会萧衍遣其豫章王综据彭城,俄而综降。
      《魏书·辛雄传》:孝昌元年,徐州刺史元法僧以城南叛,萧衍遣萧综来据彭城。时遣大都督、安丰王延明督临淮王彧讨之,盘桓不进。乃诏雄副太常少卿元诲为使,给齐库刀,持节、乘驿催军,有违即令斩决。肃宗谓雄曰:“诲朕家诸子,摽以亲懿。筹策机计,仗卿取胜耳。”到军,勒令并进徐州,综送降款。
      《魏书·元略传》:俄而徐州刺史元法僧据城南叛,州内士庶皆为法僧拥逼。衍乃以略为大都督,令诣彭城,接诱初附。略至,屯于河南,为安乐王鉴所破,略唯数十骑入城。衍寻遣其豫章王综镇徐州,徵略与法僧同还……会综以城归国,综长史江革、司马祖暅、将士五千人悉见擒虏。
      《魏书·鹿悆传》:庄帝为御史中尉,悆兼殿中侍御史,监临淮王彧军。时萧衍遣其豫章王综据徐州,综密信通彧,云欲归款。综时为萧衍爱子,众议咸谓不然,彧募人入报,验其虚实。悆遂请行...悆遂单马间出,径趣彭城,未至之间,为综军主程兵润所止,问其来状...兵润遂先遣人白龙牙等,综既有诚心,闻悆被执,语景俊等曰:“我每疑元略规欲叛城,将验其虚实……须臾天晓,综军主范勖、景俊、司马杨【日票】等竞问北朝士马多少……
      综合以上史料来看,当时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魏孝昌元年,徐州刺史元法僧请降于南梁。朝议后,萧衍决定以朱异为使,以胡龙牙、成景儁、元略等人率众接应,此时陈庆之有可能身在其中,然由于官职过小,且无甚功劳,所以双方史书皆不载其名。在这期间,双方有所交战,均有不小的损失。元法僧度事不妙,知其所在的彭城“魏之东鄙,势在必征”乃请还朝。旋即,萧衍以其子豫章王萧综代之,陈庆之近来往返于两地之间,对北方的局势、地形皆有所熟悉,且为萧衍亲信,所以授之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护送萧综北上。
      与此同时,北魏方面发现了事态的严重性,以时名望极高的宗室安丰王、临淮王以及几朝元老、多年周旋南北的名将李崇(后因疾未往),率军南下,志在一搏。
      待双方军马就位,却于彭城对峙数月未曾交战,萧综藉此良机暗中与北军联络,却并未下定决心。战事一直拖到六月,萧衍应该是发现了些许蛛丝马迹,然依旧爱子心切,托以天变为由放弃彭城,内心矛盾的萧综得到退军消息如惊弓之鸟,父亲的好意反而推助其下定决心归降北魏。由是,梁军瞬间瓦解溃败,不得还者甚众。
      此为双方彭城之战始末。陈庆之或许参与了该战,然绝未有其本传吹嘘的那样发挥。纵观两朝史书,其本传外均未载其破敌,甚至双方对峙期间,连大的摩擦都未曾提及,若此,陈庆之缘何能大破丘大千呢?至于“斩关夜退,军士得全”则更是不着边际。梁军顿失主帅,上下皆乱,以陈庆之的地位是绝不可能控制的了全局的。《魏书·肃宗纪》、《魏书·元略传》、《南史·萧综传》皆言南军惨败,不得还者甚众,直接推翻了其本传的吹嘘之辞。更不用说,如若陈庆之真有如此大功,萧衍怎会毫无封赏褒奖呢?
      


      3楼2011-07-22 11:30
      回复
        陈庆之寿阳、涡阳二战考
        一、寿阳之战
        1.背景
        自北魏正光五年,破六韩拔陵打响了六镇起义的第一枪后,北中国的起义便接连不断,关陇、河北、青齐、荆豫、河东等地区大小规模叛乱接踵而至,持续了百余年的北强南弱局面至此彻底颠覆。作为敌对政权,南朝的梁武帝自然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良机,在北魏疲于灭火之时,发动了以淮河为中心的一系列推进战,而寿阳之战即此背景下展开的。
        


        4楼2011-07-22 11:31
        回复
          2.战役始末解析
          该战役持续两年之久。普通五年,由梁朝名将裴邃挂帅,一度攻陷寿阳外城,由于后军失期不至,只得改变战术,将火力集中于寿阳周边镇戍,建陵、曲木、琅琊、檀丘、狄城、甓城、黎浆、东莞、安城、马头等据点相继沦陷,寿阳城实际上已是孤城一座。然大功将成之时,主帅裴邃却驾鹤西去,梁武帝只好以夏侯亶代之,军退合肥休整。
          普通七年,天公作美。史称“淮堰水盛,寿阳城将没”。梁朝再度数军齐发,该役《梁书》以及《魏书·李宪传》有着详细的记载:
          《梁书·夏侯亶传》:高祖复遣北道军元树帅彭宝孙、陈庆之等稍进,亶帅湛僧智、鱼弘、张澄等通清流涧,将入淮、肥。魏军夹肥筑城,出亶军后,亶与僧智还袭,破之。进攻黎浆,贞威将军韦放自北道会焉。两军既合,所向皆降下。凡降城五十二,获男女口七万五千人,米二十万石。
          《梁书·韦放传》:七年,夏侯亶攻黎浆不克,高祖复使帅军自北道会寿春城。
          《梁书·陈庆之传》: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
          《魏书·李宪传》:萧衍遣其平北将军元树,右卫将军胡龙牙,护军将军夏侯亶等来寇寿阳。树等从下蔡军于城之东北,亶从黎浆而屯于城南。宪谓不先破元树等,则夏侯亶无由可克,乃遣子长钧率众逆战。军败,长钧见执。树等乘之,宪力屈,以城降。
          由上述史料可知,夏侯亶所统的梁军主力于黎浆为魏军绊住,直至韦放会合方得继续推进。而元树、陈庆之的偏师却突破李长均的阻击,直下州城。虽说陈庆之于该役表现突出,擒敌陷城,然而寿阳经过两年间的折腾,外围据点几乎丧失殆尽,困守州城的李宪几乎被北魏朝廷抛弃,是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加以老天助阵“淮堰水盛,寿阳城将没”,梁军没有理由拿不下一座残破的孤城。《李宪墓志》更是详细的描述了当时寿阳城的情形:“刀斗沸于堞下,艕歌起于城上,负户而汲,易子而炊,□□积丸,势若棋累。”如此优势之下,攻下寿阳乃理所应当。此战可视为陈庆之成名之作,然不能藉此一役,即跻身于名将之列。
          


          5楼2011-07-22 11: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