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说明:看过这篇文章,我很难过,流了泪~我从那个地方来的,知道那个地方的事,可那里的人们都懂保密,什么也不说,就算是今天过着比当初创业时更艰苦的日子......衣向东写出来了,说出来了,我表示感谢,流着泪做转贴这篇文章的序,是向衣向东和我的父辈,我的亲人们表达敬意~
文/衣向东
一个人从学会走路的时候,两只脚就开始不停地腾着走,走过的许多地方会随即忘掉了,谁会记得那么多呢。当然,有些地方可能一生都不会忘。不会忘记的地方,也未必是风景秀丽的旅游地,有一些很偏远很不值得一提的地方,当时并没有在记忆中留下多少痕迹,却会在时间的流逝中反复筛淘,再经透进心灵阳光的一层层过滤,渐渐地凸显出清晰的影像。
是这样的,我现在就可以从记忆中,随手拈出三四个这样的地方。
之 地窝铺
火车从兰州站开出,一条毛毛虫似地,蠕动着爬过1760里的茫茫戈壁,"呼哧"地一声喘,停靠在戈壁深处的一个小站台边。
有一个或者两个旅客走下火车,多数日子,站台上不见一个上下车的旅客,只看到一波一波的风沙自远处吹来,盘旋于空空的站台上,但是火车照旧要在站台边停靠一分钟。站台四周荒无人烟,一波又一波漫过来的风沙,几乎要把小小站台吞没。站台上立着的水泥站牌,上面的字被风沙蚀剥得模模糊糊,斧凿在水泥碑上的横竖撇捺,也七零八落了。旅客们把头伸出窗口,好奇地审视站牌,刚刚辨认出"地窝铺"字样,火车便抖了一下,又向前爬去,于是旅客就望着车窗外一片片退去的戈壁滩,琢磨这名字的来历。
很少有人琢磨出个一二。
今天下车的旅客只我一个,而站台上接站的人却有八个,都是接我的,肩上扛着闪亮的警衔,从上校到少校一字排开,朝我伸出双手,那阵势摆在戈壁深处的小站台上,很是壮观了,给这荒凉的小站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火车窗口探出的一双双眼睛里就充满了好奇,"地窝铺"里窝着这么多武警,想必小站台的附近,有一处要地了。
的确是一处要地,提起来许多人都知道,就是诞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核心部件的"原子城"。
我是来采访警卫原子城武警支队的。
接站的上校支队长身躯高大,一把抓住我的手用力握,我的手蜷曲在他粗大的手掌里,痛苦地忍耐着,终于硬挺到他释放开,却又被另一只粗手抓过去……到后来,我的手没了血色,惨白惨白的。
"欢迎呀欢迎!"支队长说话的声音沙哑,笑的时候,厚厚的嘴唇不很舒展,僵硬地蠕动几下,说,"辛苦了辛苦!"
我的目光就最先落到他的厚嘴唇上。嘴唇干裂了,暴卷起一层肉皮,有待脱落,裂痕里的血丝还很新鲜。我的心动了动,敏锐地感觉他的嘴唇上有新闻,于是刚上了吉普车,我就把话题切入到他的嘴唇上。从兰州到地窝铺之前,我已经听说他是从兰州调来的,家属还在兰州,大概刚来不久,还不适应戈壁的气候。
一问,他来的时间不算短,一年多,来后不久嘴唇就开始这个样子,嗓子也像被一团棉花塞住,总想咳嗽,却咳不出什么东西,日子久了,咳出的是血丝。
"吃了一百多副中药,没用,不吃了。"支队长说他的话很少,一问一答。最初问到嘴唇的时候,他的脸红了红,仿佛捅破了他的羞处,竟不好意思地抿了抿干裂的唇。那么大块头的汉子腼腆起来,可爱的样子是可以想象出来的。
"家属来几次了?"我问。
支队长朝我腼腆地一笑,刚要回答,坐在同一车上的政治处主任接过了我的问话,说:"我们大嫂来了一次,发誓再不来了,嘿嘿,不来吧,她还惦念着支队长的身体,每晚上总要打个电话,我们晚上经常去听,十点钟,很准时的,你今晚有兴趣,也去听听。"
"要去听的,一定有内部新闻可以采访。"我说,"那么,为什么来了一次就再不来了?"
又是主任回答了。支队长到地窝铺几个月之后,赶上"五一",因为各单位要放七天的长假,家属就提出"来看看,散散心"。支队长起初劝阻了一阵子,说这个地方不是散心的地方,后来家属仍坚持要来,他似乎没有了劝阻的理由,也就答应了。家属在"五一"前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因为她在兰州照顾着双方的父母,四位老人都七十多岁,外加自己十三岁的儿子,老的少的要安排妥贴的。
文/衣向东
一个人从学会走路的时候,两只脚就开始不停地腾着走,走过的许多地方会随即忘掉了,谁会记得那么多呢。当然,有些地方可能一生都不会忘。不会忘记的地方,也未必是风景秀丽的旅游地,有一些很偏远很不值得一提的地方,当时并没有在记忆中留下多少痕迹,却会在时间的流逝中反复筛淘,再经透进心灵阳光的一层层过滤,渐渐地凸显出清晰的影像。
是这样的,我现在就可以从记忆中,随手拈出三四个这样的地方。
之 地窝铺
火车从兰州站开出,一条毛毛虫似地,蠕动着爬过1760里的茫茫戈壁,"呼哧"地一声喘,停靠在戈壁深处的一个小站台边。
有一个或者两个旅客走下火车,多数日子,站台上不见一个上下车的旅客,只看到一波一波的风沙自远处吹来,盘旋于空空的站台上,但是火车照旧要在站台边停靠一分钟。站台四周荒无人烟,一波又一波漫过来的风沙,几乎要把小小站台吞没。站台上立着的水泥站牌,上面的字被风沙蚀剥得模模糊糊,斧凿在水泥碑上的横竖撇捺,也七零八落了。旅客们把头伸出窗口,好奇地审视站牌,刚刚辨认出"地窝铺"字样,火车便抖了一下,又向前爬去,于是旅客就望着车窗外一片片退去的戈壁滩,琢磨这名字的来历。
很少有人琢磨出个一二。
今天下车的旅客只我一个,而站台上接站的人却有八个,都是接我的,肩上扛着闪亮的警衔,从上校到少校一字排开,朝我伸出双手,那阵势摆在戈壁深处的小站台上,很是壮观了,给这荒凉的小站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火车窗口探出的一双双眼睛里就充满了好奇,"地窝铺"里窝着这么多武警,想必小站台的附近,有一处要地了。
的确是一处要地,提起来许多人都知道,就是诞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核心部件的"原子城"。
我是来采访警卫原子城武警支队的。
接站的上校支队长身躯高大,一把抓住我的手用力握,我的手蜷曲在他粗大的手掌里,痛苦地忍耐着,终于硬挺到他释放开,却又被另一只粗手抓过去……到后来,我的手没了血色,惨白惨白的。
"欢迎呀欢迎!"支队长说话的声音沙哑,笑的时候,厚厚的嘴唇不很舒展,僵硬地蠕动几下,说,"辛苦了辛苦!"
我的目光就最先落到他的厚嘴唇上。嘴唇干裂了,暴卷起一层肉皮,有待脱落,裂痕里的血丝还很新鲜。我的心动了动,敏锐地感觉他的嘴唇上有新闻,于是刚上了吉普车,我就把话题切入到他的嘴唇上。从兰州到地窝铺之前,我已经听说他是从兰州调来的,家属还在兰州,大概刚来不久,还不适应戈壁的气候。
一问,他来的时间不算短,一年多,来后不久嘴唇就开始这个样子,嗓子也像被一团棉花塞住,总想咳嗽,却咳不出什么东西,日子久了,咳出的是血丝。
"吃了一百多副中药,没用,不吃了。"支队长说他的话很少,一问一答。最初问到嘴唇的时候,他的脸红了红,仿佛捅破了他的羞处,竟不好意思地抿了抿干裂的唇。那么大块头的汉子腼腆起来,可爱的样子是可以想象出来的。
"家属来几次了?"我问。
支队长朝我腼腆地一笑,刚要回答,坐在同一车上的政治处主任接过了我的问话,说:"我们大嫂来了一次,发誓再不来了,嘿嘿,不来吧,她还惦念着支队长的身体,每晚上总要打个电话,我们晚上经常去听,十点钟,很准时的,你今晚有兴趣,也去听听。"
"要去听的,一定有内部新闻可以采访。"我说,"那么,为什么来了一次就再不来了?"
又是主任回答了。支队长到地窝铺几个月之后,赶上"五一",因为各单位要放七天的长假,家属就提出"来看看,散散心"。支队长起初劝阻了一阵子,说这个地方不是散心的地方,后来家属仍坚持要来,他似乎没有了劝阻的理由,也就答应了。家属在"五一"前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因为她在兰州照顾着双方的父母,四位老人都七十多岁,外加自己十三岁的儿子,老的少的要安排妥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