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州职教吧 关注:274贴子:1,606
  • 6回复贴,共1

近看美国高考(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多如牛毛的美国考试:近看美国高考(上)
中国青年报  (美)黄全愈
  无庸讳言,高考在我国,是一根强力指挥棒,是应试教育的风向标。中国高考的特征,可以说是“一考定终身”,甚至“一分定终身”,这种以一次考试来评价并淘汰学生的制度,多年来遭到有识之士的强烈批评。今年,一些重点大学开始自主招生的尝试,也是因为看到了这种评价制度的不合理。
  近日,美籍华裔学者黄全愈出版了新书《高考在美国》。我们看到,美国也有多如牛毛的考试,也有高考,甚至高考录取标准也是初、中等教育的“指挥棒”,但这是一根与中国高考截然不同的“指挥棒”,里面包含了对一个学生评价的种种方面。这里面有没有我国可以借鉴学习的东西呢?为此,本版摘编出若干章节供读者思考。
  ——编者
  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有这样的推论: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来自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恶性竞争的根源是“高考”,“千军万马拥向独木桥”的根本原因,是高校招生名额太少……于是乎,出路在扩大招生———以为扩大招生可以缓解应试教育的恶性竞争,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过渡。
  他们的结论是从美国“高考”的现状反推出来的:美国高校的招生量非常大,美国学生不需要通过激烈而残酷的“高考”来竞争上大学,所以美国可以从容地搞素质教育。
  这个推论非常糟糕。美国大学教育的普及率在世界上屈指可数,但美国第一校普林斯顿的门槛仍然非常高,今年的录取率为9.9%,100个极优秀的申请者中只有不到10个人被录取。在全美国100多万高中生里,普林斯顿只能录1000多人。也就是说,在美国即便普及了大学教育,大学的竞争依然存在。
  扩招需不需要?需要!但是,我认为:首要的是变革陈旧而落后的评价体系、改革“高考”,然后才是扩招。以“高考”的考分作为录取与否的惟一标准,必将错失许多综合素质一流的可造之才。更要命的是,这个“指示灯”、“风向标”引导着全国的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甚至低幼教育,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作为一个在美国就学的中国学生的父亲,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美国的考试制度,并越来越觉得,美国与中国教育中,考试的作用有着本质的区别,而高考和大学录取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更是集中了这种区别。
  多如牛毛的美国考试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取消考试。可实际上,美国学生经历的考试一点也不比中国学生少。
  美国有很多经过审定的有权威的考试机构,像国内许多人都熟悉的TOEFL、GRE、GMAT等等考试,就是由大名鼎鼎的ETS(Education Testing Service“教育考试服务”)这个非盈利性机构主持的。这些五花八门的考试机构根据不同的要求或测试重点,设计了各式各样的考试。美国学生大概从小学三年级起,年年都至少参加一次这种由各种考试机构出题的考试。至于参加何种考试,由各个私立学校或者公立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决定。
  下面是矿矿(我的儿子)在美国上学过程中,参加过的各种“统考”:
  学前班———中心阅读考试;三年级———斯坦福成绩测试/OTIS-Lennon学校能力测试;四年级———俄亥俄四年级精熟测试;五年级———衣阿华基本技能考试;六年级———俄亥俄六年级精熟测试;七年级———衣阿华基本技能和认知能力考试;八年级———俄亥俄八年级精熟测试;STS高中入学分班考试;九年级———俄亥俄九年级精熟测试;十年级———成绩和精熟和认知能力考试……
  除了小学一、二年级外,矿矿每一年都在学校的安排下,参加一次全国性或全州性的“统考”。
  每一次矿矿参加统考,我们都会收到一份成绩分析表。对于中国家长来说,看成绩单,当然是看分数。第一次接到成绩表时,我在表的上下左右、正面背面找来找去,就是没找到总分。仔细一读,才发现这个成绩表大有文章。
  以矿矿小学三年级的一个成绩报告单为例:共两页,第一页有3个表格,第一个表格是各项考试的成绩及同全国同类学生、全州同类学生相比较的信息。表格的右方是一个图例,从1%到100%,每10个数1个阶梯,孩子的成绩则在相应的区域用黑线标志出来。



1楼2006-06-27 06:42回复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的学制与中国的学制一样,都是12年。一般是小学6年,初中两年,高中4年。不同的是,美国人把初中的1年移到了高中。也有的是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4年。不管怎样变,高中4年雷打不动。
      这高中多加的一年,目的之一便是给那些“不识愁滋味”的青少年应付“高考”。
      1999年元月,矿矿刚上初二(在美国叫“八年级”)时,就第一次参加了美国的“高考”(SAT)。
      一天,他从学校带回一张通知,说是“天赋班”的孩子可以提前参加SAT考试。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有没有搞错呀?孩子才上初二,怎么就参加SAT考试?”
      细读通知才知道,那些在历年全国统考中,平均百分比在99%以上的孩子,都可以参加当年的SAT考试。考试的目的是让孩子“试试身手、练练拳脚”。据说,这个计划每年都在参加考试的上万个孩子中选拔出佼佼者,并给予特殊奖励。这个奖励对以后申请大学很有分量。
      矿矿听到可以同高四年级的准大学生同场较量,眼睛一亮,一口就答应参加考试。因为考试是非正式的,考不考,怎么考,完全是个人的事情。矿矿带着绝对轻松的心情去考试了。
      一个月后,矿矿拿到成绩。在近3万名提前“试拳脚”的中学生中,数学进入97.1%,英语进入86.9%,综合平均为95.8%。这个成绩不算好(比不上许多亚裔孩子),也不算差(比许多高四年级的毕业生要好)。
      如果光看矿矿的SAT成绩,已达到许多大学的录取线。但作为研究教育的父亲,我非常清楚稚气未脱的孩子根本没有达到上大学的水平。
      其实,也并不是一定要在历年统考中达到99%的成绩才能参加SAT考试。只要想考,只要交几十美元,谁都能考。成绩来了,用也好,不用也好,随君自便。
      2000年秋季,矿矿上高二了。开学前,我们收到学校寄来的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的重要活动时间表。
      在四页纸的活动内容中,我看到了一行字:10月18日考PSAT。PSAT就是美国的“高考预考”。
      我想,高二的PSAT,大概不会像初二那样不当一回事吧。
      出我所料,矿矿就读的私立高中,根本没把PSAT当回事。事前不组织学生准备,连必要的提醒也没有。问矿矿,一问三摇头;叫他去问老师,老师竟然也一问三不知。要命的是,考试提前两天进行,也没有一个正式的通知。
      既然学校不重视,我以为不过是拳手登场前“抱拳拜四方”一类的亮相动作而已。因为,这种PSAT到了高三,还得考一次。
      考完试后,我们也就忘了这件事。结果,到了第二年大约是二三月份,矿矿开始陆陆续续收到许多大学招生办公室寄来的信件和材料,其中包括所谓的新“常春藤”和老“常春藤联盟”名牌学校的来信。
      其实,矿矿这次的PSAT成绩并不好,在120万考生中的排座次,尚未达到98%的优异档次。PSAT成绩越好的学生,得到名牌大学的来信越多,PSAT成绩差的学生,在高二阶段,恐怕根本无“校”问津。
      我发现,美国学校考试前的准备阶段非常短,甚至根本就没有。相反,中国学校考试前的准备阶段非常长。中国的“高考”,让高中生用高三这整整1年的时间进行准备。而美国大多数学校在SAT“高考”来临前,在学校每月例行简报中提醒一声而已。不利用任何课时、也没有以任何方式,帮助孩子进行复习、准备考试。
      不知从几年级开始,我就发现矿矿在每一次大考之前几乎从来不复习功课。即便P SAT、SAT这样重大的考试也是如此。考S AT之前,妻子专门到书店为矿矿买了一套S AT的复习材料。谁知,矿矿一看这些材料就不高兴了,他说:“你们又说反对中国的‘高考’,这种做法和国内的搞法又有什么两样?”
      妻子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争论。妻子认为:要考试就一定要复习,复习不好就考不好。矿矿则认为:考试就是考试,考得怎么样,取决于你平常的积累和理解。过分的复习等于作弊,等于投机取巧。
      这种“理论”同我们中国人的思维简直是格格不入。孩子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3楼2006-06-27 06:42
    回复
        仔细地回想孩子在美国小学、中学的求学经历,我发现矿矿的这种想法产生于他所经历的美国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矿矿身经百“考”,但每一次全国性的或全州性的“统考”之前,我们这些当家长都全然不知。几乎都是拿到孩子的成绩后,才知道他又参加过一次大考。
        到了中学也是如此,美国中学生从初中升到高中要进行一次非常重要的资格考试。我们也是在矿矿上了高中后才接到学校的通知,让没有参加考试的孩子准备参加考试,这时才知道矿矿早已通过这个重要的考试。高二、高三的“高考预考”,高三的“高考”,学校都没有专门发通知,也没有给孩子任何复习的时间。课照上,试照考,球照打,舞照跳———一切如常,全然没有国内的“工地停工”,“禁止噪音”一类的殊死搏斗的临战状态。
        没有复习的考试,考的是什么?矿矿说考的是你平常学习的积累,考的是你真正理解的东西。可有复习的考试,考的又是什么呢?
        我不完全赞成矿矿的说法。正常的复习,当然同投机取巧完全是两回事。复习是练习的过程,是熟悉的过程,记忆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但是,把复习变成反反复复的重复练习时,就是“过分复习”。这种“过分复习”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就像体操运动员那样,反复地练同一个动作直到熟能生巧。考数学、考物理、考化学,人们可以像运动员那样,在复习时反反复复地练同一种东西,直到有把握在考试的有限时间里能运用自如。考语文、考作文行不行?经验告诉我们,很多人也可以做到。但我还是要问一句,这样复习的意义是什么?很简单,为了不被考试“淘汰”。于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考什么,就练什么。
        美国ETS考试公司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中国学生能在“托福”考试、GRE考试中得满分。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用考题反复做练习是取巧,乃至作弊行为。显然,用美国人的思维确实很难理解中国人的“考试”。
        大学如何选取分数
        美国的“高考”一般讲的是SAT和ACT。SAT满分是1600分,ACT是36分。各个学校承认不同的考试,怎么换算不同的考分?学生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不同高中,怎么看各个学生的学校平时成绩?有不少大学每年的申请者就多达3万人以上,光拉申请材料就得几卡车,仅仅是把这些邮寄来的申请材料拆开归档就得至少两个星期,如果不量化学生,怎么衡量学生?怎么在短短的3个月内,把最优秀、素质最高的学生选拔出来……
        我不大相信美国大学会根据几个干巴巴的数字来录取学生。电脑也能“计算”出学生的特点?这与中国的“高考”———把活生生的人变成干巴巴的数字,再用这些干巴巴的数字来判断活生生的人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然而,它确实有很多不同。
        首先,只选取最高的“高考”考分。
        美国的“高考”是一个常年不断的标准化考试,就好像现在已在中国流行的“托福”、GRE、GMAT、会计师考试、精算师考试一样。每年有七次SAT考试,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加任何一次甚至每一次考试。由于SAT成绩两年内有效,许多高中生上高三时就开始考SAT,一直考到自己不愿考为止。
        为什么这样选取和计算分数呢?
        美国大学认为:你所考得的那个最高的分数,表明你有这个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你不可能考出这个成绩。而其他那些低的考分,可能是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你参加了1月份、3月份和6月份的3次SAT考试,3月份的英语考得最好,证明你具备这个能力,1月份和6月份的相对低分,可能是因为你身体不适、学校的英语课有太多的考试和作业,使得你正好处在英语的低潮,或者甚至是其他什么偶然因素所致。
        由于每年可以考7次“高考”,如果觉得不够,还可以继续考,直到你认为所得的分数代表了你的水平为止。因此,考生心态相对正常,各次考试的分数基本起伏不大。
        不像中国的“高考”,一考定终身,甚至是一分定终身,考生的心理压力特别大,因而患得患失,平时什么“一摸”、“二摸”、“三摸”,都考得好,偏偏是“高考”考不好。原因何在?就像是让你站在一张桌子上,你不会摔下来。把桌子升高50米,你可能还不会摔下来,但再把桌子升高到100米,你可能就摔下来了。桌子的面积没有变化,为什么会摔下来?完全是心理作用!
      


      4楼2006-06-27 06:42
      回复
          美国大学不厌其烦向学生“求爱”
          美国的大学招生过程很像生活中的“谈恋爱,找对象”。特别是大学和申请者之间互相追逐,非常有意思。
          第一个阶段,大学追着学生抛绣球,把考生“追”得迷迷糊糊。
          美国的高中生从高二开始,就参加“高考预考”。高三年级,又参加第二次。
          PSAT于每年的10月中旬举行。约一两个月后,成绩一出来,各个大学就纷纷向举办PSAT考试的机构购买有关成绩段的资料。各个大学分析有关考生的资料以后,就向这些考生发出热情洋溢的信件,并且不断地寄各种咨询卡和设计精美的画册。
          纽约大学是一间名气很大的私立学府。根据《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2002年全美综合大学的“龙虎榜”,该校排名第32位。纽约大学每年接到约3万学生的申请,录取率约为29%。
          纽约大学并没有因为自己优越的条件而“守株待兔”———等待申请者找上门来,而是主动出击去争夺生源。我的儿子矿矿在2001年2月份左右接到纽约大学“投石问路”的信件。当时,矿矿还在读高二,离高中毕业还有两年半的时间,还没有参加第二次PSAT考试,而当时矿矿仅达到全国96%的水平。在整个招生过程中,纽约大学给矿矿寄的信和各种材料不下10次。排名第13位的华盛顿大学前前后后给矿矿寄来的各种信件和材料恐怕超过20次。
          纽约大学在2001年9月份的邀请信中简单地介绍了纽约大学,然后就开门见山地要求矿矿到纽约大学去参观,并热情地表示在这一年里将不断地同矿矿联系,直到帮助矿矿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学校为止。
          收到邀请书一个月后,我们又接到一张明信片式样的邀请卡。精美的邀请卡上写着“了解纽约大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来学校看看”。由于接到各种学校的邀请信太多,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几所作为矿矿准备申请的学校。纽约大学没有在矿矿的考虑名单中。我当时想,我们没有同学校联系,纽约大学一定会从中得知我们的意向,以后可能就不会再联系了。谁知,纽约大学的热情不减。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又接二连三地寄来了四五张邀请卡,而且一张比一张更漂亮,一张比一张更详细。当然,“名目”都不一样,有的是“自由参观”,有的是“招生接待会”。
          与此同时,他们还专门给矿矿寄来了为高三学生编写的几期简报。简报印制精美,谈的都是申请者想了解的问题。2002年春季的简报介绍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介绍了在学校工作的机会,介绍了纽约大学历届毕业生的成就……主题是“这里是你的未来”。2002年冬季的简报是在2003年元月一日申请截止日之前收到的。整个简报讲的就一件事:做决定———上哪个大学?督促学生做出最后的决定。有一篇文章光看标题就很吸引人“还决定不了专业?没问题!”很多学生对自己未来选修什么专业心里没底,这篇文章就是安慰这些人的,告诉他们现在决定不了专业没关系,到了学校以后还有时间再考虑。
          纽约大学也没有忘记家长在学生选择大学时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们也很荣幸地接到专门为家长编写出版的《家长新闻》。开篇谈的就是“家长在孩子申请大学中的角色”。同中国家长一样,美国的家长对孩子上什么样的大学也很关心。很多家长不辞辛劳地带着孩子跨州过界,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地走访。
          在美国家长的眼里,孩子上哪所大学,就好像决定要上哪家饭店吃饭一样,稍不合意,就可能带着孩子另投门户。美国大学接待家长的工作做得极细。大学招生办一项常年不断的工作就是接待家长的来访。一群群家长带着还在上高中的孩子在招生办的安排下,在校园里四处游荡。这是美国大学独特的一景。
          纽约大学把争取学生的工作提前到高二,而重点放在整个高三阶段和高四的上半学年,步步紧扣高中的时间表。
          在2002年10月左右,矿矿接到了纽约大学寄来的申请表。显然,尽管纽约大学没有收到矿矿的任何回音,但他们还是希望矿矿能在最后一分钟做出申请纽约大学的决定。这种执着让人心动。
        


        8楼2006-06-27 06:43
        回复
            其实,像纽约大学这么起劲地推销自己的还大有“校”在。包括普林斯顿、哈佛、耶鲁等名校,都放下架子、不遗余力地推销自己,争夺生源。
            对于学生来说,申请大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市场竞争的过程。有些人看到美国大学如此求贤若渴,以为学生是“皇帝女不愁嫁”。其实不然,学校追着你拼命抛绣球,只是把你当成一个候选对象而已。学校的原则是,候选人的基数越大,越有可能选到优秀的学生。其实,学校最后录不录取你,还要看你在第二个阶段如何“推销”自己。
            经过第一阶段被“迷魂汤”灌得迷迷糊糊以后,学生终于要决定:接下谁抛出来的“绣球”。
            等到大学把热情洋溢的“录取通知书”寄出以后,大学就摆出一副任人宰割的样子:好吧,我们能给的条件(主要是指资助的条件)都给啦,实在有意见请提出来,可以再商量。附上“报到卡”。如果决定接受我们的录取,请在5月1日前把已贴足邮票的‘报到卡’和押金支票寄给我们……
            接下来,大学就隔三差五地发出试探性的电子邮件(甚至来电话):邀请回访学校;给予申请更高一级奖学金的资格;要求你在大学建立一个电子邮件户头;邀请你上网与学校的教授和学生聊天……
            这个时候,学校总是用商量的口吻与申请者进行交流,总是小心翼翼地提醒学生:决定是否接受学校的录取的期限很快要到了,你需要把回执卡寄回学校;期限已经过了一个多星期,仍未受到你的回执卡,我们假设不是邮件寄丢就是你已接受其他学校的录取;我们仍然对你感兴趣,我们可以把最后决定的期限延迟到6月15日……
            一旦你把回执卡和400美元定金寄出去。由于你已经是“他的人”了,学校又会神气十足地用通告学生的口气规定你必须在某月某日前完成某三件事……
            你要写作文———写出你自己!
            当我开始研究美国大学招生的作文时,第一个吸引我的是各个大学的独具特色而又多姿多彩的作文题。
            许多美国大学要求学生提交一到两篇开卷作文。普林斯顿要得多些,一共是四篇。在要求提交作文的大学中,绝大部分是命题或者规定内容或主题的作文。有些学校则不强求作文的形式和内容,任意交一篇即可。
            这些“高考”作文题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芝加哥大学在申请表上一口气开列了五个作文题,让申请者任选一题,写一篇一两页纸的作文(有一篇的题目是:“你感觉到星期三怎么样?”)。并提示道:“这是你告诉我们关于你自己、你的鉴赏力、你的抱负的一个机会。每一题都可以用完全真实或者完全虚构或者兼而有之的方式写作———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消遣、分析(不要痛苦地挣扎)、创造、写作———让我们听一听你感兴趣的事情,听一听你的心声。”
            某个专办一流大学的入学咨询服务的公司的负责人跟我说:“华人的孩子一般成绩都很优秀,但作文往往有问题。主要是行文和内容多半正经八百,枯燥乏味,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给人一种刻板、不苟言笑、没有个性的印象。大学招生办的人每天要读成千上万的作文,千篇一律的作文太多,读来读去都乏味了。如果你的作文没有办法让他(她)在昏昏欲睡中惊醒,你的作文就流于平庸了。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帮这些华人孩子改变他们在大学招生办审核人员脑海中的形象。其中之一,就是帮助他们去改变他们的文风……”
            这位先生是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华人,我相信他这段话是中肯的。他甚至说,如果有几道作文题供选择,他能八九不离十地猜到华人孩子会选哪道题……
            对我来说,美国大学出的这些作文题都好写,又都不好写。正因为好写,反而不容易写好。更让我吃惊的是:每一道作文题都有一个设计者,而这些设计者又都是去年申请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也就是说,每一年的作文题都是从上一届申请者中征集的。
            这不,芝加哥大学在给2003年录取的学生发榜还不到两周,就接着又发信,要求这些被录取的学生参加为明年的新生出作文题的“有奖征集作文题”的活动。来信如下:
          


          9楼2006-06-27 06:43
          回复
            “高考”在美国
             美国的教育宗旨,是重在培养学生的素质,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因此,美国的高中生“考”大学,是一个完整的专业学习和全面发展有机结合的过程。
             美国的高中学制是4年,即从9-12年级(15-18岁前)。毕业时“考”大学不是单凭“高考”的“高分”,而是靠这4年各科期评成绩的平均分必须在“B”(良好)以上,才能被本科大学和“让区学院录取。所以在美国,凡是将”来想申请上大学的高中学生,从跨入高中校门的第一个学期的第一门课开始,就拉开了“考”大学的序幕。
             美国各州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由各州教育厅制定,教材由各校自选。以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矾地区的一所高中课程为例,该校的学生在9-12年级的4年内,必须修完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体育、基础外语、电脑等十几门课。每个学期每门课为5个学分。
             高中生总共要修够220个学分才能毕业;没有高中毕业证书,就不能进入大学。
             每学期的期末成绩总评是美国高中生“考”大学的基础。期评成绩包括三个方面:平时作业分、项目评分,以及考试成绩。平时作业指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平时作业是否按时完成,是否做得认真,其评分占期评成绩的50%。
             项目评分指每个科目老师给学生自己动手做的项目(Project)打分。项目是某一门课布置的专题任务,任何课程都有不同的专题项目,可由高中生按兴趣自选。如科学课可做一个实物设计,文科的课可做一个表述或展示的模型设计等。项目评分占期评成绩的25%。
             考试成绩是综合平时测验(guiz)、段考(mid—term和期考(final)的分数来评定,每次考试的成绩总分有30分、50分或120分,有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视学科而定。考试成绩占期评成绩的25%。
             美国高中生的期末成绩总评分为五个等次:A是优秀,B是良好,C是中等水平,D是低于中等水平,F是不及格。为了能够毕业和“考”取大学,一旦某个学期某门课的期评是C,就得用一个A平衡;如果得了个D,就要用两个A才能拉平。
             美国高中期评的五个等次还可用分数来换算:A是4分,8是3分,C是2分,D是1分,F是0分。换句话说。要想获得高中毕业证书和“考”上大学,美国高中生4年的各科期评的平均成绩(英文简称GPA)必须在30分以上。
             由于美国高中的教材和课本不是全国统一的,美国又是一个没有户口和户籍管理的国家,学生可以自由地申请全美的任何一所大学,这就需要有全国统一的高考来给各大学提供一个可供录取新鲜入时(美国称大学一年级新生为freshlman“新鲜人”)的参考依据,这就是美国高中生面临的“高考”,英文简称SAT(Scholastic Aptiude Test)。
             SAT(或称SATl)是一种与美国各州高中教材完全没有直接联系的对高中生的学术能力测验,由美国民间教育考试服务机构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ETS)承办。
             SAT的总分是1600分,能考上1400分的可选报全国“重点大学”(其实,美国联邦教育部并没有划分哪些学校是重点,只能从全美发行的大杂志《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每年一度发表的最具权威性的大学排行榜来参考);能考到1200分上下的可选报各州的州立大学;考得1000分左右的都可进入各地的市立社区学院就读。
             SAT的考试不是由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而是由学生自己掏钱去报名参加。SAT的考试在全美国的不同地点每年同时举行7次。学生从上高中的第一年就可以去试考,考多少次都不被限制,以分数最高的那一次为准来报读大学。有些初中生在8年级时就参加SAT的考试,目的是想探探虚实和证明一下自己的“实力”。
             美国教育比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除了平时成绩和各种考试之外,美国高中生要想“考”上自己渴望的大学,还要有与众不同的推荐信。这封由老师或社会组织负责人撰写的信,不再重复该高中生的学校学习成绩数据,或华丽的表扬言辞,而是用生动的事实,向该生报考的大学讲述他或她积极参加课余的校内外各种社会活动的事迹。通过课外活动得到的推荐信,为他们“考”上大学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美国高中生“考”上大学的过程,是一个人在接受中等教育阶段时得到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它的特点是:既注重了高中4年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素质训练,又有各种灵活的考试制度作为客观衡量尺度,加之以推荐信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这就是可以引以为鉴的“美国大学录取模式”。(《海外星云》)


            13楼2006-06-27 06:45
            回复
              • 221.193.92.*
              d


              14楼2006-10-24 08: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