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多尔衮对满族汉化的推动
在皇太极时期,由于满族内部生产力的发展及辽东地区人民反抗落后的剥削和奴役制度的斗争,使得满洲统治集团内部也有所分化。其中一部分较有远见的统治者,为了加强他们的统治地位,实行了一系列促进汉化的政策,以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多尔衮正是这样一个有卓越才能、主张革新、在汉化过程中表现异常突出的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
一
当清太宗时,满洲社会内部正处于新旧矛盾进一步激化的过程中。因此,我们对多尔衮的一些言行,必须放在这种新旧矛盾的交替中,以及与此相关的明清关系中去考虑。当时,皇太极本人虽然较为开明,为清朝统一东北及蒙古各部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他在辽沈地区仍然坚持“本国衣冠语言不可轻变”的方针,惟恐日后子孙忘旧制,废骑射,以效汉俗。这样,尽管多尔衮得到皇太极的信任,委以重任,但有时也会遭到皇太极及其他皇室成员对他的嫉恨。在这种新旧矛盾斗争中,多尔衮为了顾全大局,有时则不得不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这种作风是其他贵族所不及的。崇德五年冬,他率清军围锦州,旷日持久,粮草极端缺乏。当时明朝守将祖大寿抵抗得很顽强。多尔衮感到局面严重,决定让八旗兵每牛录甲兵3人或5人还家,“修盔甲、器械,牧养马匹”,进行休整,以便一旦明兵来犯,清兵仍可“更番抵御”。当时锦州城外“刍牧全无,已成赤地”,他又命令部队撤至离锦州30里处,以“远移就草”。这些临时措施,本无可非议。但皇太极对此极为愤怒,责令追查原倡议者,要从重处分。多尔衮有口难辩,主动承担全部责任,说:“是倡议者臣也,遣兵归者亦臣也”,自请死罪。多尔衮由亲王被降为郡王,罚银1万两,并夺两牛录户口。及至多尔衮回盛京至议政署时,皇太极还给他难堪,“命逐出之”。
多尔衮与清初诸王在作风上还有很多不同,这可以从清兵在进军朝鲜、蒙古及皇位继承、统一中国等问题上,得到证明。崇德二年,多尔衮随皇太极进军朝鲜,攻取江华岛。他所率领的军队纪律较严,“一无所扰”,“戢其军兵,无得杀戮”,允许“还被掳士女”,“使朝鲜国王二子及阁臣、侍郎,善护王妃,并保聚其群臣眷属”。后来他又携同朝鲜世子归盛京,在举止上极为礼貌。《李朝实录》仁祖十五年(1637年)二月曾记一事可证:“戊寅,九王(多尔衮)撤兵还,……上(指朝鲜仁祖)幸昌陵西以送之,驻马于路旁与九王相揖。九王曰:‘远来相送,实切感谢.’上曰:‘不教之儿(指朝鲜世子),今将随往,愿大王指教之。’九王曰:‘世子年岁既加于俺,而观其处事,实非俺之所敢指教。’……‘万里之别,必费心虑,深恐王之致伤也。世子虽往,亦必不久还来,幸勿过虑。师行甚忙,请辞焉。’”相反,其他的八旗兵则纪律较差。据《沈馆录》记载,当多尔衮撤军回盛京后,在朝清军仍“遍满道内,抢掠之患,逾往逾甚”,甚至后来在盛京城外还将俘虏公开买卖,“呼哭盈路”,“惨不忍见”。虽然朝鲜官吏“力言于九王,使之禁断”,但由于八旗内部各自为政得现象严重,“远处军兵,令有所不行”。至于蒙古八旗兵,在朝鲜的纪律更差,“焚掘杀掠,殆尽无遗”。正因为多尔衮在朝鲜比较注意军纪,名声尚好,因此朝鲜国王在这之后,每年都向多尔衮赠送礼物。顺治元年正月,多尔衮曾谓:“朝鲜国王因予取江华岛时全其妻子,不忍负恩,故常以礼物来馈,较诸王独厚。……此等馈赠永行禁止,……著为令。”他还“致书朝鲜国王,晓以不受之故”。后来在顺治七年,多尔衮也说,“我亦有私恩于(朝鲜)国王”,亦指此事。
多尔衮率师进军蒙古,同样表现出他的才能。
天聪九年(1635年)二月,皇太极派杜尔衮等人为元帅,往攻察哈尔部林丹汗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四月二十八日,清军迅即抵达额哲所驻之托里图地方。当时天雾昏黑,额哲所部毫无戒备。多尔衮恐其惊动,勒兵不动。事先,多尔衮已知额哲母亲苏泰太后系叶赫贝勒金台什子台吉德勒格尔之女,于是特遣叶赫贝勒金台什之孙南赭及其家族人,会见其姊苏泰太后及额哲本人,作安抚工作,告以多尔衮等贝勒统大兵“来招尔等,秋毫不犯。南赭等急驰至苏泰太后营,呼人出语之曰:‘尔福金苏泰太后亲弟南赭至矣’!可进语福金。苏泰太后闻之大惊,遂令其从者旧叶赫人歏之。还报,苏泰太后痛哭而出,与其弟抱见,遂令其子额哲率众寨桑出迎”。多尔衮等列旗 鸣号画角以进,率额哲拜天毕,与额哲母子相见。多尔衮等议,恐额哲及其群臣生疑,乃与誓告天地。次日额哲设宴相待,多尔衮等人亦设宴答之,各赠雕鞍、裘马等物。于是额哲部下群臣额齐格顾实等率其部民一千户归降。在这次进军中,多尔衮利用族亲的关系,不费一兵一卒,即圆满地解决了察哈尔部的归服问题,随后其他蒙古各部皆降于清,于是“四十万部落,尽摄于东人矣”。后来清朝又与察哈尔部攀亲,大贝勒代善娶察哈尔汗女弟泰松公主,皇太极长子、贝勒豪格娶察哈尔汗伯奇福金,皇太极弟阿巴泰娶察哈尔汗俄尔哲图福金,皇太极又将其第二女马喀塔格格下嫁给额哲,已用联姻和分封的方式,加以笼络,使日后满洲与蒙古的关系更加亲密。
在皇太极时期,由于满族内部生产力的发展及辽东地区人民反抗落后的剥削和奴役制度的斗争,使得满洲统治集团内部也有所分化。其中一部分较有远见的统治者,为了加强他们的统治地位,实行了一系列促进汉化的政策,以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多尔衮正是这样一个有卓越才能、主张革新、在汉化过程中表现异常突出的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
一
当清太宗时,满洲社会内部正处于新旧矛盾进一步激化的过程中。因此,我们对多尔衮的一些言行,必须放在这种新旧矛盾的交替中,以及与此相关的明清关系中去考虑。当时,皇太极本人虽然较为开明,为清朝统一东北及蒙古各部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他在辽沈地区仍然坚持“本国衣冠语言不可轻变”的方针,惟恐日后子孙忘旧制,废骑射,以效汉俗。这样,尽管多尔衮得到皇太极的信任,委以重任,但有时也会遭到皇太极及其他皇室成员对他的嫉恨。在这种新旧矛盾斗争中,多尔衮为了顾全大局,有时则不得不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这种作风是其他贵族所不及的。崇德五年冬,他率清军围锦州,旷日持久,粮草极端缺乏。当时明朝守将祖大寿抵抗得很顽强。多尔衮感到局面严重,决定让八旗兵每牛录甲兵3人或5人还家,“修盔甲、器械,牧养马匹”,进行休整,以便一旦明兵来犯,清兵仍可“更番抵御”。当时锦州城外“刍牧全无,已成赤地”,他又命令部队撤至离锦州30里处,以“远移就草”。这些临时措施,本无可非议。但皇太极对此极为愤怒,责令追查原倡议者,要从重处分。多尔衮有口难辩,主动承担全部责任,说:“是倡议者臣也,遣兵归者亦臣也”,自请死罪。多尔衮由亲王被降为郡王,罚银1万两,并夺两牛录户口。及至多尔衮回盛京至议政署时,皇太极还给他难堪,“命逐出之”。
多尔衮与清初诸王在作风上还有很多不同,这可以从清兵在进军朝鲜、蒙古及皇位继承、统一中国等问题上,得到证明。崇德二年,多尔衮随皇太极进军朝鲜,攻取江华岛。他所率领的军队纪律较严,“一无所扰”,“戢其军兵,无得杀戮”,允许“还被掳士女”,“使朝鲜国王二子及阁臣、侍郎,善护王妃,并保聚其群臣眷属”。后来他又携同朝鲜世子归盛京,在举止上极为礼貌。《李朝实录》仁祖十五年(1637年)二月曾记一事可证:“戊寅,九王(多尔衮)撤兵还,……上(指朝鲜仁祖)幸昌陵西以送之,驻马于路旁与九王相揖。九王曰:‘远来相送,实切感谢.’上曰:‘不教之儿(指朝鲜世子),今将随往,愿大王指教之。’九王曰:‘世子年岁既加于俺,而观其处事,实非俺之所敢指教。’……‘万里之别,必费心虑,深恐王之致伤也。世子虽往,亦必不久还来,幸勿过虑。师行甚忙,请辞焉。’”相反,其他的八旗兵则纪律较差。据《沈馆录》记载,当多尔衮撤军回盛京后,在朝清军仍“遍满道内,抢掠之患,逾往逾甚”,甚至后来在盛京城外还将俘虏公开买卖,“呼哭盈路”,“惨不忍见”。虽然朝鲜官吏“力言于九王,使之禁断”,但由于八旗内部各自为政得现象严重,“远处军兵,令有所不行”。至于蒙古八旗兵,在朝鲜的纪律更差,“焚掘杀掠,殆尽无遗”。正因为多尔衮在朝鲜比较注意军纪,名声尚好,因此朝鲜国王在这之后,每年都向多尔衮赠送礼物。顺治元年正月,多尔衮曾谓:“朝鲜国王因予取江华岛时全其妻子,不忍负恩,故常以礼物来馈,较诸王独厚。……此等馈赠永行禁止,……著为令。”他还“致书朝鲜国王,晓以不受之故”。后来在顺治七年,多尔衮也说,“我亦有私恩于(朝鲜)国王”,亦指此事。
多尔衮率师进军蒙古,同样表现出他的才能。
天聪九年(1635年)二月,皇太极派杜尔衮等人为元帅,往攻察哈尔部林丹汗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四月二十八日,清军迅即抵达额哲所驻之托里图地方。当时天雾昏黑,额哲所部毫无戒备。多尔衮恐其惊动,勒兵不动。事先,多尔衮已知额哲母亲苏泰太后系叶赫贝勒金台什子台吉德勒格尔之女,于是特遣叶赫贝勒金台什之孙南赭及其家族人,会见其姊苏泰太后及额哲本人,作安抚工作,告以多尔衮等贝勒统大兵“来招尔等,秋毫不犯。南赭等急驰至苏泰太后营,呼人出语之曰:‘尔福金苏泰太后亲弟南赭至矣’!可进语福金。苏泰太后闻之大惊,遂令其从者旧叶赫人歏之。还报,苏泰太后痛哭而出,与其弟抱见,遂令其子额哲率众寨桑出迎”。多尔衮等列旗 鸣号画角以进,率额哲拜天毕,与额哲母子相见。多尔衮等议,恐额哲及其群臣生疑,乃与誓告天地。次日额哲设宴相待,多尔衮等人亦设宴答之,各赠雕鞍、裘马等物。于是额哲部下群臣额齐格顾实等率其部民一千户归降。在这次进军中,多尔衮利用族亲的关系,不费一兵一卒,即圆满地解决了察哈尔部的归服问题,随后其他蒙古各部皆降于清,于是“四十万部落,尽摄于东人矣”。后来清朝又与察哈尔部攀亲,大贝勒代善娶察哈尔汗女弟泰松公主,皇太极长子、贝勒豪格娶察哈尔汗伯奇福金,皇太极弟阿巴泰娶察哈尔汗俄尔哲图福金,皇太极又将其第二女马喀塔格格下嫁给额哲,已用联姻和分封的方式,加以笼络,使日后满洲与蒙古的关系更加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