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8视频名称:克里希那穆提——欧亥 1985 观影网站:B站的 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 欢迎朋友们一起观影,分享感想。
-
0(一) 第一个讨论的问题是【意识是什么】 讨论者的观点是希望对:脑细胞、意识两个事物的关系进行澄清,譬如谁先谁后,或它们的因果关系 而克的观点表达出来则是:意识是什么?“意识到某种东西”是什么意思?譬如我意识到电话,指的是我能用“电话”这个字眼来代表它的一个前提(即冠名)。所谓的意识一旦发生,命名产生,然后跟着就是【爱憎】……所以意识意味着,对感知、认知、接触的某种已知。 So `consciousness, means to be aware of, to
-
5
-
53以下会是我有关克的教导相对简易的部分的一些分享和解说, 原文来自克里希那穆提传, 欢迎各位讨论和交流,由于本帖可能会不时地添加一些更新和补丁,为了保证表意的连贯完整,便于后来者阅读,请勿连续发超过一层的楼层频繁刷屏或是长篇大论地讨论与本主题无关的内容,超过我将删除之
-
36读克一年多了,生活还是很糟糕,虽然头脑知道保持觉察的重要性,可是实际上内心对此事非常的怠惰懒散,没有丝毫的热情去探索自己的内心到底怎么了。我
-
0本章开始于讨论一个概念:momentum ,这个词的意义是势能或推力,作者翻译为业力。我们都知道业力的专有名词是KARMA,它指的是【行】及其所带来的惯性,即【行】又是其本身的结果……这里momentum指的是,前几章所提到的,一个人无法自主的机械性,也就是记录和重识不可抑制的发生的过程 如果我们熟悉前几章的内容,就会发现讨论的核心,在于如何把感受以原来的形式保持住,而不是使其耗散在心智的机械活动中,耗散在反应里……而momentum就
-
45克的教义与佛法
-
12为什么和老克相关的有很多佛棍的学说不过想来,二者的群体确实有交集之处 我的观点是:佛学是门真正的学问,但佛教可就未必了
-
16
-
17有意思的东西
-
35
-
44之前B站经常看他视频,也看了几百个小时了。难道世界真的如他说的那样吗?人类的大脑在底层逻辑上有共通性可以感知各种情感恐惧爱恨情仇就可以称得上是人类的大脑吗?是在哪个层面。还有一集说的人死后还会留下什么,人类的自我意识即所谓痛苦的来源就在这个大脑,人死后自我意识消失。留下的?那为什么不是走进虚无了呢。其实底层逻辑聊的还是人类的心灵心理。聊一些起源之类的我认为模棱两可,因为根据你的逻辑很多东西都会走向
-
16如何接近克? 虽然从绝对面说,本无所谓接不接近克之说,但对处于相对的,世间的人来说,要想"借助"克的教诲从生活的烦恼中解脱,仅仅被动地聆听克对听众的单方面的教诲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另一个方面去接近克,那就是主动去看克,去作为主体去看克的生命,而不仅是让克的教诲在某个超然的位置去支配自己的生活. 这样两个方向共同地进行,才有可能巧遇...
-
0本章开始的问题是讨论——【绝望despair】 问题的开始,惯例是一种肤浅的讨论,主要是比较性的辨析 绝望不是A,绝望不是B,A不是B…… 可能的答案:哀伤 自怜 无路可走 接下来克把话题往深处引:如果一个事情还处于可以度量的两端,或还可以和其他感受区分,那它就不够深刻。如果绝望是指很深的层面的感受,它就不大可能是具体性的、个体性的东西,譬如自怜、失望之类的东西。 随后克给出可能的答案:绝望和关系的断绝(或极致的孤独,指
-
52首先什么是问题 譬如我们碰到一个我们不情愿接受的事实,我们看到的问题是基于,一个意识看另一个意识正经历某个反应时产生的感受 假设A意识区域,它本身是一堆已知,通过一个目录(命名活动),它可以对应一个库存,里边是一部分已经发生的体验。以此类推,B、C……有很多这样的区域。 现在事情到眼前了,首先整个意识领域是很多这样的区域,那么到我们发现需要应对某个问题的时候,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发生的当下只有反应没有问
-
76understand 这个 understand, 通常被翻译成“了解” 或 “理解”。 我想: 了解了解,了就了了,还要什么解释? 理解理解,理清楚就清楚了,还需要再去解剖、解开吗? 可见这两个词语经不起推敲,我们用的很多词都经不起推敲。 - 如果把 understand 这个词从中间分开 —— under stand ——under 向下、往下,stand 站起来、站直 这就有意思了。 - 向下,刨根问底儿,往里走,走进去之后,把地基打平 站直,站端, 继续往下钻,再起身,再平基,站直 … 一直
-
132克所说的东西,最好不要试图去强行理解,去做个理解的尝试就好,大概率会失败,会非常疑惑,失败并不可怕,把这个疑带在身边就好。 如果你真成功理解了,你就能用一句话把他的真意绽放出来。 克的真意,藏在文字下,必须用某个事实的体验做为钥匙开启。非常深的一个事实。(也许还有更深的事实,我目前只有这一层事实已经非常深了) 理解失败没关系,你就此离开克,去自己开凿事实。 这开凿非常难,可以说是徒手挖开花岗岩,人类最
-
0揭谛 揭底 , , 揭意志的老底 我们觉察意念的自带情绪 有的意念悲伤 有的意念焦虑 有的意念恐惧 有的意念快乐 … 这些意念在心里轮回影响着知觉 知觉不试图改变它 只是觉察它 也不搭理它会怎样? 这些意念将越来越淡 影响力越来越小 直至消失 这就是洞山禅师: 他曾是我 我今不是它的真意 我如今有了知觉意念的能力 不再伴它轮回 当然不再是他! , 去它酿滴 赶快去它酿滴 , 去甚么? 去意志 , 意志的心理活动 纯属自己搞自己 十分无趣 。
-
0(一) 本章从一个提问开始:即之前提到过的,一个人察觉自己的某种感受,但却不产生意念,直到这种感受充满,最后升华成别的东西…… 有人自然提到,如果没有【定名】的活动,也就是不牵扯字眼,感觉是否还是感觉,或没有了字眼的感觉是什么? 这个问题最后被改成了:感觉可不可能不通过字眼产生 首先克强调:字眼和实际(actuality)肯定不是一码事,这里包括思想所创造的“形式(form)”亦不是实际【这一点中文译者并没译出来】,那
-
1克师说: , , 当你确定观察者即所观时 。 也就是洞山禅师所语: 他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他 。 也就是百丈禅师所语: 不已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 。 在确定的刹那 一了百了就没必要再学了 。 当然 克师与洞山禅师的洞见更简单 百丈禅师的话 还要品味半天才知怎么回事 也许 这就是法不对机吧 。 记得那晚睡至半夜似醒非醒时 忽然觉察到: 白天所做之事不太妙啊 惊骇间 就它酿的懂了 忘不掉根本忘不掉 , 所以 我深知禅不在参里不在解里更不再经里
-
0本文讲到【听】的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涉及到心的敏感性,或者说深层意识结构的问题 K:So I go to him now, not knowing. Therefore I am listening. But we know - and that is your difficulty. K:You may have your prejudices, you may have your conclusions, but when you are listening put them away - the interpreting, comparing, judging, evaluating, put all that away. Then communication takes place R:That is, putting away everything is the same as having the same intensity and being at the same level. K:Otherwise what is the point of it? 如果不能放下所有
-
15克也会有疑吗?克这种伟大的觉醒者难道不应该无所不知?或者至少,已经断绝了一切疑惑吗?他也会有疑惑这种精神活动,那怎么还称得上是觉醒者呢?他不应该是就像那个无所不能的对象一样俯视一切凡人的活动吗?或者,至少远离凡人的活动吗?难道说他名不符实?还是说…… 我们在演讲中看到的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克,可是我们可以看看克在生活中向朋友表露的状态。
-
27听卡耐基 how to win friendship 第一章。 永不批评任何人,任何事 —— 发现自己依然没做到。 不管是 malice for none, charity for all. 还是 to know all is to forgive all. 我都做不到,感觉比小狗还不如呢。 - to know all is to forgive all. 根据克的教诲,知识 是过往的积累,似乎并不能应对现在。 而且原谅只不过是 “自私的我在原谅心目中的他,” ——我的自私依然存在。 - 文中引用了孔子的“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 我使劲看外来的书,却发现他们引用我们先辈
-
7第一个观点:导致大脑退化的原因可能是,作为一种组织,大脑的退化在于产生足够能量的能力受到削弱。而造成这种能力退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正确的使用大脑,即根据某种限制条件、向着一个方向来使用大脑。 具体来讲,一个人使用大脑时采取的行动,往往可归纳为两个方面,那就是【抉择】和【追求快感】。 第二个观点:人生巨大的冲击,似乎会造成大脑的退化,或者说对心智造成伤痕。伤痕需要足够深,才能造成大脑的退化……意思是
-
3silence and disorder (一) 本章节开始于一个问题。 但是从提问的方式,我们可以一窥克和其他讨论者思考问题的区别。 提问者问的是:定境是什么,定境有无各种形式或层面(facets or forms),如何达到,定境和思想停顿的关系,定境因所依托的经验、情况的不同而导向不同的质、层次、方向(nature, dimension and direction) facets指的是一个事物的不同面向,也就是获得的局部印象,而dimension指的是不同定境有高下之分…… 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提问者的提问,
-
19克在演讲中常常表现为一个极为严肃的思想者,其实据他的朋友记载,在私下他是一个极为幽默的人,也许了解克的这一面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从克的演讲中得到隐藏的真意,这里列举一些他的朋友的回忆录中克常说的笑话
-
48不是来了,也不是没来,是如来 克的要旨可归为一句话:不是没有我,而是当你真如同仿佛你令外指之物存在般的那样,去注意自我,就会发现它的虚妄体性。 ……………… 很多人把克的观点认为是,有一个明确的否定,实际上这并不确切。 因为你要否定就必须先肯定,或者说,在话的前提里有一个肯定。 很多宗教在这一点上失败。你说人有行善,死后去天国,你等于说行善的背后有一个天国的假设。这就很失败了,意思是没天国了,就不行善了
-
1在这个贴子里我需要认真地说明一件很容易被误解的事 我的所有提问都不是设问或者反问,也不是在阴阳怪气! 我真的不知道你的答案,也不知道绝对正确的答案. 而是很认真地在问你打算怎么办,希望知道你打算怎么办?并且期待你以同等的认真回答我的问题. 只要你是从自己心里得出的答案,不管你打算怎么办,我都全心全意地同意!
-
7许多成道开悟大师得癌症和被迫害与正面思维情绪创造自己命运探讨。 既然像《了凡四训》做好事,存好心创造自己命运及和现代许多体系如吸引力法则或塞斯、《与神对话》、巴夏……等体系说的心态思维情绪创造实相,只要把握好自己思维情绪就可掌控自己命运。那为什么从古至今许多达到人类存好心,做好事顶尖的许多开悟成道大师,依然会有生重病、被迫害等境遇呢?比如佛陀成佛后还是被他堂哥迫害、他也没有善终,死于食物中毒。再举
-
2这部电影我看了很多次了。真得很是感动。 为了给佛罗多和山姆创造一丝生机,阿拉贡选择主动出击索伦的老巢。 在面对索伦的潮水般的魔军时,在激发士气的时候,最后大家呼喊出的是 “Die!” 费劲千辛万苦,佛罗多终于抵达末日火山熔岩洞的悬崖边上, 在最后撒手的那一刹那,佛罗多却选择了拥有魔戒,而不是放手,让它坠入岩浆中,毁灭它。 此后,他带上魔戒,咕噜或史麦戈出现,循着脚印找到佛罗多,并与佛罗多争抢魔戒; 在争抢的时候
-
2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克里希那穆提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fX9RYRpzF1tA-sFE50MFg?pwd=1234 提取码:1234 复制这段内容打开「百度网盘APP 即可获取」
-
4一个人在意、较真、存疑和深入,即是敲门。 不过呢,浑浑噩噩,打个马虎,稍微清醒的时候就去抓点东西,据为己有,却是我习惯性的做法。 - - K: I don't think that we question enough. Do you know what I mean? N: Yes. K: We accept, we are gullible, we are greedy for new experiences. People swallow what is said by anybody with a beard, wtih promises, saying you will have a marvellous experience if you do certain things! I think one has to say: "I know nothing." Obviously I can't rely on others. If there were no books, no guru
-
24有人提出“为何心妄念不止的问题” 重点就在【妄】,克马上尖锐的指出,这种提法本身就带着明显的二元色彩,于是他将其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心的念不止的原因是什么; 二你为何要认为它是妄,当你想问题的时候,你就不认为它妄了,只有当你认为这些念无价值的时候它才是妄,那么问题是不是(痛苦是不是来源于)在于这个判断什么有价值什么无价值的东西呢? ……………… 当其他人还在兜圈子,甚至扯到觉察力的时候,克始终不断重复这个
-
6就当个课外阅读。转的
-
1感情,自然而简单,一出生下来,所有的生物都会。 感情如同长在混泥土裂痕中的小草,柔嫩,却让人不安。 感情仿佛是理性的死敌 ——人死死依附着如数学般精确的理性,排斥一切的不确定性。 风干的人,是恰当的描述。 当面对美人、美景,我却手足无措,总想躲进那崇高的幻境内……
-
4义怀禅师因担水压断扁担开窍
-
3你,为甚么那么讨厌自己?
-
1新的一年,想给大家一些祝福。 我在本吧流连过一阵子,见证过一些精彩的言论,也围观过一些激烈的撕扯。相信世界上有人怀着精微的洞见灵透扎实的活着,也欣赏了不少面具、演技,矛盾、破绽。吧里有人把发帖回帖当成日常社交的替代品,形成闭环、上瘾不自知。我想祝TA在生活中多交些朋友,撸撸串,吃吃火锅,爬爬山,谈个恋爱,渡过很多充满大笑或者会心微笑的日子。有人总是需要观众和对手,向往更高的境界,骨子里却既不相信自己,
-
54
-
92第一章 开场白。在我看来,这些东西更像是根据预设的一些结论,倒叙的展开。 核心主题就是,除了直面实相,任何非直面实相的经验都不会使心智变得活跃。 其他的表述,对克的理念熟悉的读者,大可不必在意,因为后边会再涉及到,并且是从心智的原理角度,而非文学性的角度。 我的理解是:在关键之处,必须抛弃一切可能的依赖和既定成规,自己独自面对实相,或者把自己置于这种境地——没人可依靠,而认识自己又是性命攸关的事。后边
-
0说者赋说者求和,以解困局,和而互利。说者当解纷去困,为众人之信,受四方之服。 说者,当以他人之目而视,以他人之心而察,虽有视察而说者此心不动,心虽不动然尽知晓。 未知全貌不可妄言,先审先敲以镜其心。镜者映也,映者语也,以语映还言语之重尾,以求开门察意。说者默然,静听心意,随听随镜,随语遂深。 当入心门深,观其意如观掌纹,以情灸之。灸其阴则返阳,灸其阳则正涨。心有九窍,诸情内藏,己情为灸,使大使小,使阴
-
67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482224149&uk=4232952
-
76观察
-
1行见于诸多宗教、灵修的文字概念中,关于“本体自觉”之奥妙,迷众难以得其真意。 原因在于,许多概念描述所在的经验层面,和日常语义相冲突。本来不清醒的迷众,他们只能在迷的过程中试图诞生有关“本体自觉”的意义,就好比和喝醉的人讨论瑜伽一样,又如和妓女讨论妇道,和政客讨论良知。 如果仔细观察各类文字描述,就会发现“本体自觉”的意义,不能产生于原发,只能产生于既有概念的纠偏,并且一个人还必须把既有概念视为错误
-
12标题是 HOW DEEP CAN ONE TRAVEL 但是这个提问实际上是一个反面案例,因为克不赞成这种提问的方法 熟读克的读者会发现, 正确的提问一直是讨论者们试图去摸索和模仿的 通过克特有的说法方式,讨论者们也发现了一丝端倪,即他们的语言使用某种程度反映了他们自我认知上的局限性 …… 克把这个问题重新安排了一下,首先日常生活是局限在心智的表层功能,这是一个事实,而大部分人并没有更进一步的探索欲望(因为他们满足于表面也是一个事实)。
-
3状态的观察者就是状态的制造者
-
118不主观的观察,即没有动机的观察。 - 我们的城府似乎深不见底。 如果没有动机,没有目的,我似乎也会假想一个。 就算我尝试不去想,处于放空状态,身体的某一丝感受也会触发心理上的各种花样 —— 换个舒服的姿势、多赚钱、希望自己更优越、健康、总是称心如意…… - 这些动机的起因,有的是身体的不适引起的,有的是外部氛围助推的…… 它们如同陈年积淀的烟雾或灰尘,积压在心头,把人笼罩在悲哀之中,拘囿于成见之内。 无论身或心,